7月1日成員們從無錫博物院出發,觀賞了博物院內的《紫玉金砂——紫砂陳列展》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到了北宋末年時,茶文化的焦點已經從品茗茶延伸到茶飲器具,茶具器型、材質則跟隨著制茶、飲茶的方式的變化而發展。
隨著明代茶飲之風的變革,紫砂壺因時而生,掀開了中國茶文化新的篇章,文人參與設計與制作,賦予紫砂壺更高的藝術審美與文化情趣,紫砂壺也由此完成從生活器具——茶具成為藝術鑒藏品的轉變,成為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
在這些藏品中,它們各有各的特色,有的器型大器型小,形態各異,有的器型的器墻比較厚重,有的則十分的輕薄透明,有的瓷器的造型古樸端莊,有的則充滿了現代的時尚氣息。這些瓷器都體現了我國陶瓷技術的高超,也是中國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館內珍藏了大量的大師紫砂作品。館內豐富的藏品,充分展示了宜興悠久的制陶歷史和燦爛的陶瓷文化。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至今的七千多年漫長歲月中,陶瓷是宜興引以為豪的生命贊歌。
7月6日,我們的實踐團隊前往大師工作室和民間手工藝人工作室,探索宜興紫砂泥的獨特性,發掘非遺的價值做好創新發展工作。
首先,成員們來到了陳紅梅大師的紫砂陶藝工作室,她向成員們講述了宜興紫砂壺最基礎的原料開采,和傳統茶壺工藝的制作。黃龍山,宜興紫砂原礦區,這里有最豐富最精良的紫砂泥,而宜興的得意,也是得意于天下獨一家的宜興紫砂泥。同時我們也了解到,為了不再造成宜興紫砂泥巨大的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更好的科學經濟發展,當地政府出臺了一些陶土資源保護的相關政策和保護條例。也引導后續進入行業的后輩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
陳大師也向我們示范了紫砂壺的手工制作工藝,在談及紫砂特殊手工藝的發展方向和匠人培養方面,我們了解到紫砂壺制作有手工成型和模具成型之分,這兩種方法各有自己的特點,藝術價值的高低也沒有明確的界限,更在于制壺者本身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