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重視太湖流域保護治理,多次對太湖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太湖治理指明了實際路徑、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生態環境的治理必然會帶動整個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有利循環,對經濟帶來不可小覷的積極作用。
實踐初期,實踐團成員在上海進行街頭采訪與文獻查詢,在人流量較大的外灘地點進行采訪,采訪對象包括本地居民,全國各地游客,外國友人等各類群體,年齡分布跨越兒童與老人,主要采訪對象為外地打工人員、小學老師、大學生等。通過采訪,實踐團成員初步得知了大眾對于太湖流域治理措施的了解程度,以及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人員對于太湖治理經濟效益的多樣化觀點,為之后的實地調研提供了更多的問題性探究性的方向。

為進一步探尋太湖,實踐團成員前往蘇州進行深入調研,蘇州作為太湖流域的一座重要城市,不可避免地成為本次調研地區的重中之重。在蘇州市進行的調研主要以實地調研與參觀展覽為主,意在從更豐富的層次與角度探尋太湖治理的良策。
在蘇州,實踐團的調研主要分為兩種方式:一為實地考察,通過深入基層機構以及相關企業,與各級人員進行采訪溝通,從而使本次調研進一步的客觀具體化。實踐團成員來到蘇州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調研,了解城市內部用水循環過程,在公司人員的帶領講解下,實踐團成員了解到城市內部污水循環利用的處理凈化工序,并進一步了解到蘇州正在全面實現的污水治理新格局。在拜訪蘇州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后,實踐團成員來到蘇州福星污水處理廠進行進一步的細化調研,實踐團成員參觀了福星污水處理廠的科普展廳,并與相關人員進行了深入采訪與交流。

其二,為實地參觀,在進行一番選擇后,實踐團成員隨后參觀了蘇州灣博物館,蘇州灣數字藝術館,意在從歷史與文明發展的角度進一步探尋長三角模式的發展前景。實踐團成員通過了解吳江文化,探尋長三角發展格局的歷史性淵源,進而發掘太湖流域經濟圈現實發展目標。文化是經濟的意識托載體,為進一步穩固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太湖地區致力于歷史文化發展,通過加強學術交流、開展文化旅游和傳統藝術的傳承等舉措,為廣大游客和文化愛好者呈現更豐富多彩的太湖文化。
為了更好地了解太湖生態環境的治理成效,實踐團成員來到東太湖生態保護區進行了實地的生態考察,如今的太湖經過綜合的生態治理后,不復過往污染,呈現出來的是一副山清水秀,草長鶯飛的美麗景象,太湖風景名勝區如今逐步成為江南水鄉的一道獨特盛景,生態治理的經濟效益也得以顯現。

蘇州的調研圓滿結束,在通過與政府人員溝通交接后,實踐團成員來到位于上海的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進行本次實踐調研旅程的最后一個日程——了解太湖流域官方治理措施,從政府角度進一步地完善實踐團的調研廣度與深度,從而賦予本次實踐更多的現實性意義。
實踐團成員了解到,當下太湖流域的洪澇災害危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每年的夏季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都會派遣人員前往江浙滬徽各地進行水利設施排查,同時也進行城市內部排水系統的檢修升級,全方面多層次地防范水患,從而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針對太湖的水資源生態治理,管理局也做出了許多統籌性的跨省合作治理,保障綠水青山間的幸福。

本次實踐得到了圓滿的成功,實踐團成員針對太湖流域治理賦能長三角經濟路徑的具體效益以及政府層面的宏觀調控進行實地調研考察,進一步了解大眾對太湖水利措施生態治理的關注度與切身利益。通過調研方式,深入基層單位,探索解決道路,充分發揮人文社科的總體規劃作用,從而為建設綠色中國提供更為真切有效的建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