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赴恩施暑期社會實踐團在甘武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深入了解恩施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示館內,恩施儺戲、儺面具等富有恩施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在實踐團成員的眼前,甘老師向他們一一介紹了它們的歷史、特點和傳承情況。實踐團成員對恩施儺戲的表演形式和儺面具的制作工藝表示了濃厚的興趣,并與展示館工作人員進行了互動交流。
展示館中間的展柜里,陳列著部分非遺實物和文創產品。實踐團成員詢問甘老師這些文創產品銷量如何,甘老師搖了搖頭說不樂觀,表示目前恩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
在展示館的盡頭,實踐團成員看到了吊腳樓的展示牌,這是他們曾在土司城見到過的一種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建筑。甘老師介紹說:“現在吊腳樓在市區已經很難見到了,在部分村鎮仍保留有相關建筑,但其實際作用已經與以往不同了。”
與甘老師告別后,實踐團的活動也圓滿結束了。在等車的時候,他們抬頭看到了外墻上懸掛的一副關于恩施儺戲的宣傳畫,可以看出宣傳畫是經過有心設計的。看到這幅畫,他們再一次感嘆,恩施人民和相關部門為傳承和發揚恩施的文化已付出了諸多努力,他們相信,在推動鄉村振興和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底蘊富足的恩施一定能煥發獨屬于它的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