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前期準備,奠定實踐基礎
為了解我省鄉村耕地資源動態變化情況,剖析我省耕地林果化的發生的原因與機理,實踐隊采取參與式農村評估調查法,以戶籍地相同成員為小組,通過問卷調查、農戶訪談等方式分別在戶籍所在地開展調查。為保證此次實踐的質量和速度,實踐隊舉行出征儀式,由隊長主要講解拍攝實踐照片及新聞撰寫要求,幫助實踐隊成員掌握入戶調查所需基本技巧,部署各項任務,為接下來的三下鄉活動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
在進行調查之前,隊員通過網上信息大致了解到當地村莊的農產品種植情況,決定前往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灰堆劉村進行走訪調查,實踐小組走進農戶家中進行訪談,并在當地農戶的帶領下走進田間地頭實地觀察,當地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耕地林果化的轉化,當地棗農介紹說附近村莊廣泛種植冬棗——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特產。

圖為實踐隊成員實地采訪當地棗農。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夢璇 供圖
而后,實踐隊員們深入村莊進行調查當地種植冬棗的具體情況。農戶王大哥在交談中表示:“種植冬棗也需花費大量人工和成本,我們為了減少成本獲得更高收益,同時也能減少體力勞作,加之政府的支持政策,我們積極利用科學技術,興建新型大棚,引進果園噴藥機和煙霧機進行農藥噴灑,減輕了體力勞動的同時,也能獲得更高的量產。”
同時,實踐隊員們發現,為了能夠延長冬棗的保質期,農戶開始興建冷庫。從田間地頭采摘下棗子,然后通過選棗機進行分揀、包裝、并將其放入冷庫進行存儲以及冷藏,借助現代科技,現代的農戶以及不再是“看天吃飯”。隨后,實踐隊員在農戶的帶領下參觀了用來儲存棗子的冷庫。
“我們灰堆劉村的千畝冬棗示范園已經建起了500畝原生態冬棗出口基地,并取得出境水果果園注冊登記證書,具備了冬棗出口資質。”當地負責人向實踐隊員們介紹。

圖為大棚中生長的冬棗。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夢璇 供圖
分析利用現狀,助推耕地保護
實踐成員在訪談結束后,根據調查數據并根據多個方面設置指標作為統計變量,通過構建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26.0進行回歸分析,研究農戶耕地非糧化行為的影響因素,從而進行統計分析調查區域內的耕地林果化現狀,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實踐成員經過討論,認為應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同時推進“非糧化”政策措施,堅決遏制增量,推進鄉村土地科學管理、穩定糧食生產,為鄉村振興、農業發展提供新路徑,助推鄉村振興及國家可持續發展。
在隨后的實踐中,實踐隊員們也將根據此次調查與成果的整理,向農戶們進行有關宣講。實踐隊員們表示,他們將作為地理學子,結合自身專業知識,以青年之力為耕地保護做貢獻。

圖為實踐隊員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佳藝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