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2屆破防冤種小分隊三下鄉社會實踐隊來到萬安社區開展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
近年來,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對全球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氣象科普工作更要進一步加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提升全民氣象科學素質。
為積極響應“三下鄉”號召,2023年7月2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2屆破防冤種小分隊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創新驅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找準氣象科普發力點,推進氣象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一體兩翼”協同發展,為國家重大戰略氣象保障服務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在江蘇省南京市萬安社區開展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項目。同學們走進社區開展“普氣象知識,提升公民氣象科學素質”科普宣傳活動,增加青少年氣象科技知識,培養青少年氣象科學素養,提升人們面對災害性天氣的能力。
第一次科普宣講主題為“觀云識天”,意在引導青少年認識云,學會判別生活中常見的幾類云,培養學生觀察和發現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對自然現象的興趣。宣講期間,志愿者老師播放氣象科普短片,展示氣象科普知識展板,通過PPT宣講向學生介紹了云的分類,志愿者以一張非常有特點的鬃積雨云圖片展開,請學生描述這張圖片上的云狀,成功引起了同學們對接下來課程的興趣。宣講中志愿者們給出云的諺語,學生搶答對應的云的種類和天氣情況,激發同學們對云狀的興趣。經過兩個小時的講解和科普小視頻的播放,實踐小組組員們順利完成了對于三族十屬二十九種云的講解。

第二次科普宣講主題為“大氣光學現象”,志愿者通過播放關于彩虹,暈和華的短片向學生們介紹了常見大氣光學現象虹、暈、霞、極光、海市蜃樓等,培養青少年對自然現象的興趣,同時掌握云,光學現象及閃電、霧等常見天氣現象的知識,能夠在生活中加以運用。

第三次科普宣講主題為“天氣現象”志愿者引導學生認識霧凇、雷電、冰雹、龍卷等天氣現象的基本概念、表現形式及成因;帶領學生共唱防雷歌謠,同學們積極思考打雷時應該采取的應對措施,增強青少年同學極端天氣的防范意識。

宣講完畢,實踐小組前往湖熟街道萬安社區隨機走訪社區居民,就災害性天氣對人們生產作業與生活產生的影響進行調查,采集村民們對氣象事業的建議。調研小組成員調查老人們是否會觀看天氣預報,老人們表示大部分情況會觀看天氣預報,隨著如今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確,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幫助。調研小組組員們也體會到了實現氣象科技成果社會共享和氣象科普普惠大眾,增強群眾氣象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此外調研小組成員就災害性天氣對人們生產作業與生活產生的影響進行調查,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和特點,探索氣象科普精準服務,老人們很熱情的向成員們分享了他們對于惡劣天氣的經驗,以及相關的防止農作物受損的方法。最近江淮梅雨季節天氣悶熱多雨,高溫高濕的環境容易導致老人感到身體不適,像胸悶、氣促、頭暈等癥狀。調研小組成員還特地就最近天氣對老人身體的影響進行調查,周圍的老人告訴組員確實影響很大,他們最近也很少出門,胃口也不佳,調研小組進行資料查找并找相關專業人士進行咨詢,得到減少戶外活動、增加室內活動,保持通風和降低濕度,飲食調整,及時就醫四條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和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國家對氣象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氣象科普工作更要進一步加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提升全民氣象科學素質。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青少年特別是在校學生、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普及氣象科學知識和氣象科學方法,傳播氣象文化,激發氣象科學興趣,倡導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有效提升公眾氣象科學素質,為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作出氣象貢獻。

此次活動,通過三次線下宣講,讓青少年對氣象知識及氣象與生活的關系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線下走訪調查,了解村民們的氣象知識儲備以及村民對氣象發展的認識,采集村民們對氣象事業的建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2屆破防冤種小分隊”三下鄉社會實踐隊也將繼續吸取經驗,向更多青少年和勞動人民進行氣象科普,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提升全民氣象科學素質,為建成與氣象現代化水平相適應的現代氣象科普體系以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