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小分隊在隊長康星雨的帶領下有序進入渡江戰役紀念館,進行了專注、熱忱、全面的參觀學習,緬懷了渡江戰役英雄,重溫了渡江戰役歷史,領悟了渡江戰役精神。在紀念館大廳內,隊員們被那一面寫滿了渡江戰役事件軌跡的紀念墻吸引了,那一件件被縮寫的事件下是一位位為中國革命事業付出貢獻甚至做出犧牲的戰士,折射出廣大人民群眾的堅定革命意志、偉大革命精神。參觀完那一幅幅圖片、一件件文物、一個個故事細節,隊員們一致認為青年大學生要學習革命先輩的偉大革命精神,樹立堅定跟黨走的信念,厚植深厚的為民情懷,堅信奮斗的青春最美麗。

渡江戰役時間線
陶靜 供圖
實踐小分隊共赴雨花臺烈士紀念陵園、烈士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步入烈士紀念陵園,小隊成員的心情不由明說的莊重,靜靜凝視著前方那一個個為國捐軀的名字,暗暗想象著曾經那一個個鮮活可愛的面龐,默默體會著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在隊長康星雨的帶領下,實踐小分隊繼續向前參觀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據悉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 座綜合反映雨花英烈事跡的革命紀念館。穿越象征著英烈精神與河山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花崗巖浮雕,沿著烈士紀念館的階梯,實踐小分隊一步步向館內走去,向那段歷史走去。進入紀念館內,懸于屋梁之下的“信仰的力量”,對于烈士們的敘述以及模擬出來的烈士們的生活處境,例如鄧中夏的英勇事跡的簡述以及被關押的牢房等,無一不將小分隊成員帶向那段歷史的深處。走出紀念館,抬眼望去,雨花臺烈士紀念碑猶如屹立于天地之間,下方的忠誠二字更是無可撼動。

雨花英烈生平事跡展
陶靜 供圖
實踐小隊前往位于建鄴區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入紀念館,每一個人都被紀念館內沉重肅穆的氛圍所感染,一股肅靜的涼意從心間涌出。在路邊屹立著一座座人們逃亡的雕像,他們面目猙獰,空洞的眼神,扭曲向前的姿勢,無一不昭示著當時的痛苦。館內一架以石頭雕砌而成的十字架,上方端端正正地鐫刻著南京大屠殺的日期:1937.12.13——1938.1。十字架旁邊則是對300000遇難同胞的說明。在紀念館內部陳設了大部分對于當時大屠殺的報道的照片,日軍意圖粉飾太平的虛假報道以及當代能夠證實大屠殺的歷史遺物等。實踐小分隊一路無言,然而歷史的低沉訴說卻如在小分隊成員的心中敲響巨鐘一般回音經久不衰。
二、體悟非遺之美,弘揚多彩非遺
實踐小隊前往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尋找“非遺”的足跡。南京博物院非遺館展陳區共劃分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展廳、大師工坊、民俗藝苑、小劇場、老茶館五個部分,每個場館各具特色。與其他非遺館不同的是,該非遺館不以靜態展示民俗民族類文物為目的,轉而以挖掘非遺現場活態展示的多種形式為目標;以突顯非遺項目為主導,淡化傳統民俗展的敘事結構。在非遺館內部,實踐小分隊成員與非遺花燈傳承人展開互動,并仔細詢問了關于制作非遺花燈上的問題:如何去做一只花燈;做一只花燈需要的材料有哪些;做一只花燈需要費時多少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基本了解非遺花燈的制作、背景和技巧后,在非遺花燈傳承人的指導下,實踐小分隊的成員們都切身體驗、參與了非遺花燈的制作,于實踐中真正做到了走進非遺、了解非遺、傳承非遺。
實踐小隊來到了他們此次實踐活動的最后一站——南京云錦博物館。跟隨實踐小分隊的足跡,可以體會到云錦博物館內展示的云錦織造工藝、明清云錦精品實物、中國古代絲織文物復制品以及中國少數民族織錦等豐富多彩的錦織文化。其中1500多年手工織造歷史的南京云錦集歷代織錦工藝藝術之大成,以其特殊的浮雕、鑲嵌技藝,位列中國四大名錦之首!南京云錦博物館館內設計更是來自于實際之中,以“燦若云霞”為形象設計元素主線,并貫穿始終。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實踐團隊成員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和傳承非遺文化教育,這將推動新時代大學生感悟紅色文化以及非遺文化的時代內涵,激發青年大學生堅定永遠跟黨走的信念、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決心,有利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更多、更大、更強的青春力量。

赴南京市“尋紅色,悟非遺”實踐小分隊
陶靜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