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鄉村,“互”共贏——硅小蒜科技助農團就后胡村暑期社會調研
7月27日,圍繞山東省鄉村建設,深耕“美麗鄉村”發展現狀,延續“互聯網+鄉村振興”模式的社會實踐,硅小蒜科技助農團來到黃河沿岸的后胡村,深入當地,展開實踐調研。實踐團順應數字化時代浪潮,通過“線上”加“線下”模式,以鏡頭記錄該地經濟社會發展與村民農業生產現狀,通過文字的形式為鄉村基層建設建言獻策。
村莊基本情況介紹
走進后胡村,村莊干凈整潔,房屋排列有序,寬敞筆直干凈的水泥巷道通往家家戶戶,處處綠意盎然,整個村寨呈現出一派悠閑舒適的景象,而這只是后胡村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通過調查發現,后胡村村內常住人口約600人,這是其基本信息,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關注后胡村所面臨的困境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洪澇災害威脅農業生產
硅小蒜科技助農團通過隨機走訪調研的方式了解到,近年來黃河流域附近一到汛期便陰雨天不斷,降水量的增大導致黃河流域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加之后胡村村民們所分到的耕地地勢較低,許多村民們的耕地受黃河汛期影響,玉米地被水淹沒約20—30公分,不僅對于玉米產量造成了嚴重威脅,更是使莊稼人犯了愁。科技助農團隨機采訪的一位老人這樣描述:“我們看到村里種的玉米受洪澇影響很大,一些玉米“趴”在水里,葉子已經枯了,莊稼人心疼啊“。為了減少洪澇災害對于后胡村種植農業的影響,避免成熟的玉米在田地里發生霉變等情況的發生,后胡村采取了搶收搶種,抽水排水等措施盡力補救,力圖保障當地農業狀況的穩定。
圖2 洪澇災害嚴重
土地分配不均影響農民種地積極性
據了解,后胡村內土地分配不均現象普遍存在,硅小蒜科技助農團通過采訪得知,采訪人家中有六口人,但是只有一畝半耕地,導致這位村民家里的吃飯問題難以解決。而另外僅兩口人的家庭卻有六畝耕地。加之去世的人不減土地,新生兒不增土地,致使土地分配不均現象加劇;接受助農團采訪的另外一名村民表示,很想念以前種水稻的日子,“村內土地大部分被國家旅游局征收,用來建設黃河特色景區,一年補貼800元。還有大約130畝土地被個人承包,每人分到半畝地用于種植,一般都種小麥,留著自己家吃”。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后胡村不僅耕地面積少,而且由于臨近耕地的黃河水較為渾濁,無法使用等原因,目前存在耕地用水困難的問題,這些都成為了該村農業發展的痛點問題,需要人們的關注。

通過本次實地走訪調研,我們從城市走進鄉村,在美麗鄉村中感悟到全面小康的現實意義。但是對于調研過程中該村莊存在的問題,我們深感痛心。切實解決農民無地種、種地難等問題刻不容緩。后胡村的振興之路離不開村干部、村民們的奮斗,離不開胸有大志、心有大愛的社會企業家,離不開后胡村人民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
硅小蒜科技助農團將以振興鄉村、技術興農為宗旨,將創新技術更多的惠及村民,為鄉村振興助力,讓村民們一起享受發展帶來的紅利,一起奮進鄉村振興的美好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