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聽紅色故事,繪就青春擔當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為深刻學習和傳承革命精神與情懷,堅定理想信念,爭做新時代優秀青年,2023年7月8日,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熱血長歌赤子心”紅色精神尋訪團前往沂水縣夏蔚鎮院莊村進行實地考察。活動期間開展慰問采訪老黨員活動,對擔任村支書的老黨員李付貴進行了采訪。
保家衛國,熱血赤誠護山河
剛踏進李爺爺家,實踐隊員們就注意到屋內的布置十分簡樸,墻紙早已暗黃卷邊,家具上滿是歲月的刻痕,茶碗銹滿了歷史的味道,無不透露著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桌上所擺放的那張入伍照片里的青年一身軍裝,英氣十足,眼神流露出濃烈的家國情懷。
英雄的氣概不會被風霜蝕刻,盡管年事已高,李爺爺仍然精神矍鑠,思路異常清晰,能夠看出多年軍旅生涯的鍛造作用。在年幼時親眼目睹了鄰居奶奶被日軍殘忍殺害以及自己的母親被日軍用手榴彈敲破腦袋的場景后,他的心里就充滿一股要與外敵抗爭到底的仇氣與斗勁。但作為家里的老大,上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應,下有五個年幼的妹妹和兩個弟弟需要照顧,想當兵談何容易?“如果沒有大家,哪里會有小家。”盡管家里老人萬般阻撓,剛滿十七歲時,他還是沖去參軍入伍了。
剛踏進李爺爺家,實踐隊員們就注意到屋內的布置十分簡樸,墻紙早已暗黃卷邊,家具上滿是歲月的刻痕,茶碗銹滿了歷史的味道,無不透露著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桌上所擺放的那張入伍照片里的青年一身軍裝,英氣十足,眼神流露出濃烈的家國情懷。
英雄的氣概不會被風霜蝕刻,盡管年事已高,李爺爺仍然精神矍鑠,思路異常清晰,能夠看出多年軍旅生涯的鍛造作用。在年幼時親眼目睹了鄰居奶奶被日軍殘忍殺害以及自己的母親被日軍用手榴彈敲破腦袋的場景后,他的心里就充滿一股要與外敵抗爭到底的仇氣與斗勁。但作為家里的老大,上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應,下有五個年幼的妹妹和兩個弟弟需要照顧,想當兵談何容易?“如果沒有大家,哪里會有小家。”盡管家里老人萬般阻撓,剛滿十七歲時,他還是沖去參軍入伍了。
13年軍旅生涯,他隨著軍隊從山東一直輾轉至東北地區。天寒地坼的冬日,部隊蹚過令人筋骨瑟縮的黑沙河。能吃的食物只有豬糠,吃得久了,戰士們甚至連抬胳膊的力氣都沒有。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還要執行接連不斷的命令,短時間內必須完成陣地轉移的要求使他們連吃一口飯的時間都沒有。“整日提心吊膽,拿著黑夜當白天。”有一次執行任務時,他連續七天七夜都幾乎沒有合過眼。但對李爺爺來說,戰斗條件的艱苦還是其次,更令他痛苦的是親眼看著同胞們接連不斷地犧牲。千人溝、萬人坑、白骨坡、父子墳......回憶起那段戰火連天的歲月,不計其數的苦難與生死離別重又浮現在他的眼前,令他情難自抑,不禁哽咽。聽到這里,隊員們的眼淚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轉。李爺爺只是千千萬萬老兵中的一員,但他卻代表著為民族解放而拼搏奮斗的那一代人,他們是民族的脊梁,也是這個東方大國不斷砥礪奮進的精神動力。
扎根基層,俯首甘為孺子牛
退伍回到生產隊后,年輕能干的他被指令為生長隊隊長。有一次,上級給隊里撥來100斤糧食,隊里正好有一百個人,計劃每人分一斤,可稱完后才發現,實重還少兩斤。盡管早已饑火燒腸,他寧可自己餓著,也要把糧食讓給其他人。在糧食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一鍋方瓜湯熬來熬去,他足足喝了四十一天。
糧食是人的生存之本,在那個弘揚“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年代,他帶頭舍命地勞動,積極動員村民,早晨和晚上各加班一小時,用六年的時間,把全村最窮的生產隊變成了全村最富足的生產隊。在這樣驚人的產績下,他被提拔為村支書,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數十年如一日,一干就是50多年。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李爺爺聲情并茂的向隊員們講述了他任職村支書多年來的工作經歷,其中令隊員們印象最深的就是跋山水庫的故事。在60年代,李爺爺很早就看到了跋山水庫的重要性,主動提出帶領村民修繕水庫的要求。“跋山水庫大的很,在關鍵位置,一旦決堤出現問題,沂水就沒了。”由于長期無人監管,跋山水庫的環境極為惡劣,設施老舊,再加上道路不通,施工難度極大。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的黨員身份,想到群眾的心是連在一起的,李爺爺就充滿斗志。三年時間,他帶領村民憑借勤勞的雙手與磨得發亮的扁擔,終于完成了水庫的除險加固,保障了沂水這方土地的安康太平。
現在,已經80歲高齡的李爺爺,仍擔任著村支書一職,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他是這個村莊小康生活的領路人,也是人民公認的好干部。“我這一輩子就是一心撲在集體上,為了群眾,方便群眾。”盡管語言質樸,卻讓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黨群同心,軍民同心,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這句話既映照歷史,又啟迪未來。
續寫榮光,沂蒙精神代代傳
現在,已經80歲高齡的李爺爺,仍擔任著村支書一職,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他是這個村莊小康生活的領路人,也是人民公認的好干部。“我這一輩子就是一心撲在集體上,為了群眾,方便群眾。”盡管語言質樸,卻讓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黨群同心,軍民同心,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這句話既映照歷史,又啟迪未來。
續寫榮光,沂蒙精神代代傳
從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再到現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李付貴爺爺作為歷史的親歷者,幾經挫折,歷經苦難,就像一本“老書”,一頁頁地記錄了沂水這片紅色土地的風云變遷。當談及沂蒙精神時,李付貴爺爺眼神熠熠,用鏗鏘有力的語調說道:“沂蒙精神就是勞動群眾要能吃苦,要聽黨的話,始終跟黨走。黨群同心是沂蒙精神的本質特征。以黨心換民心,以民心聚黨心,是沂蒙精神形成發展的根基所在。”他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親民、愛民、為民,身體力行地踐行著沂蒙精神。
采訪活動的最后,實踐隊員詢問李爺爺對當代青年有什么囑托時,他把目光落到每一位隊員身上,語重心長地說:“當下的青年生活得太安逸,吃苦少,應該多體驗,多經歷。”同樣,他還特別指出當下青年應該牢記聽黨的話,跟黨走,多做好事,多干實事,發揮自己的光熱和價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尋訪團隊員牢記李爺爺的殷殷囑托,承諾將一步步繼承好、發揚好老黨員這份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精神,讓其煥發新時代的鋒芒與力量。
這次采訪實踐活動,使隊員們感觸頗深。回首過往征程,昨日的紅是先輩們用殞身不恤換來的璀璨;眺望前方征途,明日的紅將是新輩們接續奮斗創造的輝煌。趁風華正茂之際,更應該以紅色精神為力量源泉,樹立遠大理想與人生追求,努力提升個人本領,在奮力前行中開拓攻堅,繪就新時代的青春擔當,譜寫新時代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