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安徽師范大學赴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中心小學實踐團隊
本網訊(安徽師范大學 張佳謠)7月9日,安徽師范大學赴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中心小學實踐團隊來到固鎮縣津浦鐵路固鎮站遺址公園,探尋紅色遺跡,賡續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遺址公園分為津浦鐵路固鎮展示館、津浦鐵路史文化長廊、侵華日軍水牢、固鎮縣抗戰紀念館、火車實物展示區等,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展現固鎮老火車站的百年歷程。
文化長廊位于固鎮老火車站北側,通過圖文展板展示津浦鐵路的修建始末。1911年9月,津浦鐵路南北分段通車。1912年,全線竣工通車。津浦鐵路通車后,將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連接起來,成為中國東部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命脈,對推動包括蚌埠、固鎮為代表的沿線市鎮的興起與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戰紀念館通過日寇侵占、抗日烽火兩大板塊,展示抗戰烽火中的固鎮老火車站。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1938年2月至5月間,日軍入侵江淮地區,遭到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1938年5月19日,日軍第三師團森田聯隊通過施放毒氣迅速占領固鎮,固鎮老火車站被日軍控制。日軍占領期間,成立偽政權,逮捕、迫害愛國人士。固鎮人民始終堅持武裝斗爭,與全國人民一起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在固鎮一帶成功實施了艱苦卓絕的蚌西北阻擊戰,為淮海戰役和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作出了貢獻。
侵華日軍水牢是日軍控制固鎮期間,在火車站附近修建的一座關押我愛國軍民的小型監獄。水牢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呈圓形,內徑9米,高4.8米,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形,上部呈蘑菇形,頂部有一個直徑約20厘米的圓形瞭望孔和一個等腰梯形天窗,天窗是進出水牢的唯一通道。牢內以中心為基有三堵預制鋼筋混凝土墻,將牢房分為相等的三個牢區,每堵墻面靠中部位置有供上下的攀手。該水牢至今保存較完整,系日本侵略中國的實物罪證。
一幅幅珍貴的圖片,一件件斑駁的舊物將歷史的場景一幕幕真實的還原,仿佛在無聲的訴說著那戰火紛飛的歲月。百年前,千萬熱血青年用血肉之軀筑起了熠熠生輝的神州大地,百年后,無數有志青年用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擔當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
“學習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精神”。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唯有志存高遠,方能扛起時代重任,唯有心懷國家,方可承擔歷史使命,唯有積蓄自信自強的底氣,磨煉堅毅不屈的骨氣方能支撐起大展宏圖的志氣。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持之以恒地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鏗鏘誓言,一代代人牢記革命斗爭歷史,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團結進取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奮斗禮贊時代,用拼搏定義未來,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