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線下研討,了解先輩英雄事跡
實踐隊員在展開實地考察之前,通過資料與網絡,對于先輩朱彥夫同志的事跡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活著走出長津湖的“冰雕戰士”,曾參加過上百場戰役,但是在長津湖爭奪“250高地”戰役中,他失去了他的四肢與左眼球,“與其腐爛,不如燃燒!”,支撐著他站起來,走出長津湖后,他義無反顧地帶著鄉親們走向致富路,他用一生奮斗,書寫了極限人生,展現了共產黨員的生命底色,展現了退伍老兵的錚錚鐵骨。
走進教育基地,探尋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
6月27日上午,實踐隊員來到了朱彥夫教育基地的會客廳,受到了相關工作人員的熱情招待。實踐隊員就朱彥夫教育基地為推動鄉村振興所做的貢獻有哪些進行了面對面的交談,張組長對實踐隊員說:“基地為切實將紅色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勝勢,一直堅持與張家泉片區融合發展,推動教育基地更好地與鄉村振興融合。2021年以來,朱彥夫教育基地先后多方協調資金68.8萬元,幫助張家泉村硬化道路1000米、建設村史館一處、維修加固堤壩六處、新建果品交易市場一處、安裝太陽能路燈17盞”,這些舉動有力地推動了基地與村莊的融合發展,努力將紅色高地打造成鄉村振興新高地。
直面發展現實困境, 推動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
走出會客廳,為我們介紹的馬老師說到:“雖然紅色文化資源在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擦亮紅色印記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要求和標準的不斷提高, 紅色文化在融入鄉村振興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據此實踐隊員了解到,在鄉村振興建設中,大多考慮的是農村第一產業的經濟效益、生態保護及生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的結合多為流于表面的、僵化的結合,融合度較低,難以實現其應有價值與功能;而且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力度不足。在鄉村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革命老區用于投入到紅色文化資源的資金較少,在物質層面上客觀地制約了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這些都影響了紅色文化育人價值整體效應的有效發揮
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文化體系建設,探索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的基本路徑
在這些困境之下,要多角度賡續文化血脈,用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文化體系建設。宣傳組主任李老師對實踐隊員說:“遇到困難不是停下腳步的借口,面對現實的困境,我們基地采取了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紅色資源,創新鄉村文化活動內容,拓展鄉村紅色文化宣傳方式以及促進紅色文化資源挖掘與技術創新等策略應對。通過策略調整,把紅色資源與鄉土民情相結合,實現紅色資源的有效傳承。”隨后李老師帶領實踐隊員對教育基地進行了參觀講解。尤其是對于張泉村夜校舊址,棚溝造地等教學點進行了深層次的講解。實踐隊員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的現實困境及創新路徑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
紅色文化資源,穿越歷史,照亮未來。根植“紅”文化,做好時代“新”傳承,要保護好、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生生不息的“紅色血脈”,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經過一天的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對于朱彥夫教育基地的精神內涵與現實困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更加深刻的意識到以文化“領跑”為鄉村振興“賦能鑄魂”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