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燈結彩迎新年,紙墨年味共飄揚
——“循聲覓道,體悟傳統”實踐隊走進春節文化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春聯,又稱“對聯”、“春貼”,是國人過年的重要習俗。在我國,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漂亮的紅春聯貼到門上,寓意辭舊迎新,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抒發美好愿望。為了更好的了解春聯的歷史發展和使用方法,實踐隊召開會議,討論了實地調研的具體方案和注意事項,做好了準備工作。
1月19日,實踐隊成員采訪了濟南、泰安等地從事春聯工作的人員,詢問了貼春聯的時間與注意事項。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貼倒酉。”通過采訪,隊員們了解到各地雖然習俗不同,但貼春聯的時間大致都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對于成員們疑惑的問題,如對聯的上下聯如何區分貼在哪側,當地人們解釋要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貼在右邊,反之則貼在左邊。另外,對聯除了對仗等要求外,一般應上仄下平,就是上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上聲和去聲,下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在平聲。
除此之外,通過查閱資料,詢問家中老人等多種方式,實踐隊員們了解了更多春聯的傳說。如上古時期,為了壓邪驅鬼,人們便在除夕做兩個神的形象,這就是最初的桃符,后來分化為門神和春聯。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后蜀主孟昶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
通過本次實踐,實踐隊員們不僅增長了見識,深入了解了春聯文化,也增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同時,“循聲覓道,體悟傳統”實踐隊將繼續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為文化傳承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