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隊的隊員們通過查閱資料和對當地老人查詢走訪了解到傳說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由于八仙均為凡人得道,所以個性與百姓較為接近,八仙與道教許多神仙不同,均來自人間,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間故事,之后才得道,與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眾喜愛。
這詞“匯弘”社會實踐隊對八仙文化的張果老遺址進行了考察。八仙中之老翁,初唐時道士。張果老經常倒騎驢,背一筒子,游歷四方,唱道情,勸度人。八仙中張果老看著最普通,最接地氣。俗語"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就源于張果老。
他的法寶就是他天天背的筒子,叫道情筒,又叫漁鼓,可能占卜問事。另外張果老的驢不簡單,可折疊,能大小,可日行萬里。過海時張果老折紙驢拋于海,騎著過海。而一空橋村相傳就是他過海的的時候他的毛驢兩個前蹄子踩在了橋上過的海。因此當地改名叫作一空橋村而且受此影響當地是附近傳統文化流傳最好的一個村莊,而且當地也是附近村莊的交通要的,可以看出神仙文化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統交通的選擇也是有一定相互影響的。
由此不難看出,中國的神仙與中國的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史傳文學,詩賦散文,到后來的文人創作,從文學作品到民間流傳,大量的有關神仙的內容涌現在我們眼前。從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各個廟宇,我們幾乎可以看到一部活的中國歷史,活的文化發展史和活的民族保衛史。每一個廟堂都是中國文化的堅強堡壘,是整個民族的精神寄托。這一點,只要讀蘇東坡《潮州韓文公廟碑》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但影響士大夫,成為他們思想的指引、人格的典范,同時也將儒道佛三種思想凝聚成一種信仰,在民間發揮著深廣偉大的作用。神仙思想,乃是中國文化的不解之“源”。
而當下我們要發掘要弘揚傳統文化一定離不開神仙文化的發掘。袁坷說:“要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首先應該了解它的神話。”神話大多數是口頭創作,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也是我們對古人更全面了解的個機會。實踐隊隊員也通過過這次對神仙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牟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