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臨清貢磚示范基地后,傳承人趙慶安先生帶領實踐隊員來到了第一個展廳,為隊員講解了有關臨清貢磚的悠久歷史以及所獲榮譽獎項。實踐隊員向趙慶安先生提出在當時北京己有磚瓦窯的情況下,為何幾百公里外的臨清貢磚備受皇家青睞的問題,他表明臨清位于黃河沖積平原上,經黃河水的反復沖刷后留下了大量的淤積土,這種沙土黏度適宜,細膩且無雜質,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當地俗稱蓮花土,用這種土燒成的磚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為全國所獨有的品種,故受重用。
此外,趙慶安先生向實踐隊員們解釋道,臨清位于運河沿岸,是漕運抵達京師的必經之路。除了專用的運輸船以外,明清時期朝廷規定,路過臨清的船須有義務捎帶貢磚,一般官船40塊,民船,商船20塊,一旦路上有損壞,船主還需包賠。實踐隊員們從工作人員口中得知,第一次為故宮修繕送磚時,趙慶安先生把每塊磚頭都敲了一遍,手指頭都敲出了血,他告訴故宮博物院的對接人,磚你先拿去用,用著可以再給我錢,磚出現問題,就不用給我錢了。隊員們紛紛對趙慶安先生等為了貢磚文化兢兢業業的人表達由衷的敬佩。
隨后實踐隊員來到了臨清貢磚的生產現場。臨清貢磚的種類與尺寸規格繁多,燒制工藝十分復雜。趙慶安先生一邊帶領隊員參觀一邊說,要經選土,碎土,澄泥,熟土,制坯,晾坯,驗坯,裝窯,培燒,洇窯,出窯等20余道工序。成員們跟隨著來到制坯場地,拿起鐵弓臨摹著工匠的做法體驗制坯工序。隨后隊員們來到了裝窯場地。裝窯后,要燒一個月左右,最后便是出窯以及選磚。實踐隊員跟隨趙慶安先生的步伐,在經批準之后還踏入窯洞拿起鐵锨親身體驗了燒制過程。
此次參觀拜訪,實踐隊員充分了解到了臨清貢磚的制作流程以及它背后的故事,通過臨清貢磚實踐隊員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人們的目光下以全新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并以另一種方式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