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走訪各處文化遺址時曾提出,“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從指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到強調“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守住民族之魂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關心和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也啟示著我們要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不斷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過怎樣的路?”
進入當前新時代,我國博物館建設不斷探索新路徑,借助數字化在后疫情時代突圍,邁著文旅資源傳承發揚的步伐,走出了文化產業經濟不斷創新發展的道路。近年來,在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中,四川省博物館群緊抓數字技術新產業革命的新機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勢下主動求變,以自身的優勢和特長不斷突破限制,在文化旅游資源的傳承、發揚和文旅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新成績。
基于此,結合團隊高原老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深度學習的黃河流域博物館旅游時空模型構建與應用”與教育部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大數據挖掘的文化旅游時空認知分析及演變模式研究”,2022年7月17日,“西北大學黃河流域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暑期實踐團隊”參觀調研了金沙遺址博物館,在與文物對話的同時,也探索著數字化助力博物館發展的路徑。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是一座為保護、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興建的遺址類博物館,由遺跡館、陳列館、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園林區和金沙劇場等部分組成,從南向北依次為遺跡館和陳列館,一方一圓,剛柔并濟,相得益彰,成為成都市重要的地標性建筑。
2007年,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2年11月15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國家一級博物。2020年5月18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授予“2020年度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稱號。2020年11月18日,當選“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
隊員們首先來到遺跡館,這是金沙遺址大型祭祀活動場所的發掘地,是中國商周時期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祭祀遺跡、遺物最豐富的祭祀遺存。館內以發掘現場的原生態保護展示,情景再現金沙時期的生態環境、生活場景等,讓隊員們了解到2001年以來考古發掘工作的慎密繁復過程和珍貴文物的出土原址。
繼而來到陳列館,在博物館講解老師的引導下,參觀了“遠古家園”、“王國剪影”、“天地不絕”、“千載遺珍”、“解讀金沙”等五大展廳。在遠古家園,團隊成員站在三千年前古人生活的熱土之上,感受到了虛實結合的歷史感,在王國剪影展廳,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兵器,取而代之的是興盛發達的制陶業,精致大氣的金器玉器,推翻我們認知中的“西南夷”,重新認識這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在天地不絕展廳,通過各種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卜甲等文物,再現了古蜀國宗教祭祀的場景,也讓團隊成員感受到古人所信仰的萬物有靈。在千載遺珍展廳,參觀了30余件金沙遺址出土的精華之最的文物,包括作為成都標志的“太陽神鳥金飾”,厚度僅0.02厘米,重20克。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由四只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起含金量竟可達94%,讓大家不由得駐足細細觀察許久,感嘆古人的冶煉及鏤空雕刻技術的高超。在解讀金沙展廳,根據中央沙盤梳理出四川地區古蜀文化秦以前的發展脈絡 收獲頗豐。
為了更好的保護遺址和文物,金沙遺址博物館對25萬平方米的考古發掘資料,如圖紙、照片進行數字化;完成了76件三維數據采集、2976件 (套)文物高清圖拍攝;遺跡館7688平方米高精度三維數據采集;109站360°全景數據采集與制作。
不僅如此,金沙的數字化服務還朝著需求精細化、人群細分的方向,滿足不同語言、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不同觀展需求發展。
比如手機端多語種微服務平臺,與展廳展牌相結合, 觀眾掃描展牌上的二維碼, 即可獲取相關文物信息,并且提供中英日韓法德西意等八語種服務。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對展廳的實際展示場景、文物進行掃描,便可生成三維動畫。“再現金沙”VR眼鏡通過全三維建模,720°場景再現,展示祭祀區從形成、興盛、衰落到3000年后考古發掘的歷史變遷,觀眾更加直觀地了解金沙文化。在遺跡館參觀結尾處,制作了《金沙祭祀》短片,讓觀眾在看完考古發掘現場后,對金沙祭祀有較為全面直觀的了解。
在疫情期間,云觀展平臺大顯身手,它集合了多年來文物和展覽數字化保護的成果,包含所有展覽的360全景展示、精品文物三維展示及動態講解,講座、 視頻、直播合集等內容,讓觀眾線上觀展同樣收獲滿滿。
在此次的調研中,隊員們對金沙時期的歷史,文物以及博物館的數字化發展有了新的認識,把握好數字化的方向和趨勢,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創新文化旅游資源的展示、營運模式,對文旅資源管理模式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至關重要。也正如陳列館建筑的屋頂寓意一樣,金沙還有許多神秘之處等待我們找到一把把鑰匙去解開,隊員們會以此次調研為契機,把握數字化轉型趨勢,利用所學知識,為文旅資源保護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