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當代大學生學習紅色知識,引導當代大學生進一步了解黨和國家的革命歷史,上好社會實踐這門大思政課,滁州學院“赴南京青年探索實踐小分隊”前往南京博物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地,深入學習黨領導下中國青年運動的百年歷程,,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文化,賡續革命精神。
江南佳麗地 金陵帝王州
團隊成員來至南京博物院,探索六朝古都的文化。南京博物院的展品自遠古文明向近現代文明延伸,從壯觀的猛犸象龐大骨骼走向精致的民國館。跨越歷史,它的魅力綻放在戰國的戈劍斧鉞,凝聚在漢代的漆器吊燈,升華在乾隆時期的書畫巾帛。行程雖短,卻足以越過千年往事,深刻體悟當代文物建設,感知中華文化。
為探尋古代文物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團隊第一日探訪了歷史館與數字館。在歷史館,展出文物從恐龍骸骨到兩漢余韻,不一而足。古文明部分,從宏觀上刻畫了歷史進程中社會的演進,同時從微觀上闡釋了文物背后深遠的歷史淵源,知識與文物在此處交融。而數字館卻以人類思想為線索,將團隊成員的視線放到更長遠的時間與空間中,感受到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時期間微妙的聯系,多角度探究南京文化的源起與勃興。在歷史館,團隊成員們也遇到了一支訪學隊伍,他們身著漢代朝服,行規整之禮,他們的行動記錄著文化因子在現代學生群體中的氤氳傳播。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南博的文化盛宴為中華文化的傳遞貢獻著堅實的力量。

圖為歷史館古生物化石 李亮 攝
為深度感受文物于當代的生機與活力,團隊第二日參觀了民國館與特展館。別開生面的展示形式與藝術特色,將近代南京的風韻、春秋爭霸的圖景展現的淋漓盡致。在民國館,團隊成員見證了現代商業與近代藝術的有機結合。特展館將團隊成員的視線拉到了遙遠的春秋時代。展品背后是沉重而相互聯系的歷史:晉朝沒落、吳越相爭、北地的紛爭已告落幕,江南的大地又起戰火。

圖為民國館首飾鋪 李亮 攝
穿越時間隧道,追蹤紅色風云
為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文化,賡續革命精神,在全民族抗戰爆發85周年之際,團隊成員們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參觀,緬懷革命先烈,悼念遇難同胞。

圖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照片墻 李亮 攝
為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殺”事件,小隊成員通過館中提供的文字、實物、圖片以及影視資料的介紹,更切身地體會到了這場浩劫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不可估量的,從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短短6周時間里竟有30萬同胞無辜遭到屠殺,僅僅一句文字記載背后卻是30萬人的慟哭。

圖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人數紀念碑 李亮 攝
懷著悲痛和沉重的心情,小隊成員前往悼念在大屠殺中遇難的同胞和革命先烈。通過冰冷數字背后折射出來的是戰爭的殘酷,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現實,更告訴我們和平的可貴和國家強大的重要性。見證了歷史的交織興替。團隊以史為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逝者哀悼,向未來前行。可以短暫止步為逝者默哀,卻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透過這場災難,我們把暴露出來的問題解決,吸取教訓不斷強大,守護和平,著眼未來。

圖為南京大屠殺時救助過中國難民的約翰·拉貝所說之話 李亮 攝
通過參觀和自我講述,隊員們對了革命先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認識到了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的重要性。“歷史不能重來,卻能夠被記錄;生命不能重啟,卻能夠以另外的方式永垂不朽”。毫無疑問,新時代的青年要通過自己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革命薪火,無問西東,砥礪前行。
普及紅色知識,傳承抗戰精神
紅色教育是青少年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的重要途徑,新時代,我們應當高舉旗幟跟黨走。為傳承紅色基因,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四史”教育深入人心,團隊積極開展紅色教育課程,并采取“線上+線下”新形式,通過紅色小課堂、學唱紅色歌曲、紅色故事演講會、紅色繪畫展等課程,以生動的教學方法引導小朋友們深入體會紅色精神內涵,學得紅色知識,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活動期間,團隊成員給小朋友們進行了線上“抗日紅色知識普及”,旨在“愛國主義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播紅色知識。此次知識普及重點講解“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的開始”、“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南京大屠殺”、“偉大勝利”、等抗戰歷史上重要事件和,旨在幫助小朋友們大致理清抗戰時期歷史脈絡,學習抗戰精神。小朋友們對此次知識普及興趣較高,都積極互動,十分認真學習紅色知識。
反思總結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也是大學生提高實踐能力以及展示學校風采的最好平臺。本次“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調研活動,實現了“實踐社會,鍛煉自我”的目的。小組成員們充分了解南京的文化遺產和抗大精神,深入挖掘和利用革命歷史中的道德精健;實地考察了解當地的革命歷史和當地攻府對精神傳承的相應政策,弘揚了紅色精神。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小隊成員更深入了解了中華民族曾受過的苦難。此外,團隊成員通過視聽、文字等方式,深刻記錄所見所得,展現新時代新背景下的文物保護、博物館建設成果,在與博物館的互動體驗中感受文化遺產的厚度和溫度,促進博物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吾輩青年,更應感恩祖國所提供的和平環境,厚實愛國情懷,銘記先輩們為和平做出的貢獻,牢記苦難,永葆進取意識,不懈奮斗。
通訊員: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