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1日,浙江財經大學信息管理與人工智能學院“數字古器,國潮非遺”實踐團赴浙江義烏市義亭鎮隴頭朱,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習當地鄉村文明建設經驗,宣傳非遺傳統文化,助力推進當地非遺數字化傳承發展。

隴頭朱村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實踐團隊先后參觀了村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白虎門廳、官廳和梅隴朱祠等現代及歷史文化景點,并對村支書、非遺“魚花”技術傳承人、古董商人進行了采訪,交流學習古村結合時代發展的經驗,探索古村與互聯網結合的營銷策略,推動鄉村振興。
實踐團隊對古鎮龍蝦產業以及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進行了深入了解,學習了以宣傳特色文化、發展旅游業、結合農家樂帶動全村經濟發展的商業規劃。針對隴頭朱“龍蝦節”,“女兒節”等節日架構與嚴謹的“紅梅指數”評價機制,實踐團通過數字化視角,建議該村依托微商等互聯網職業,挖掘養殖上下產業需求,通過互聯網加強多維產業協同發展,發揮“信息力量”增強節日客戶粘性,讓鄉村節日產業常態化的同時,更多人能感受到隴頭朱的文化魅力。
實踐團隊為實地探尋當地非遺發展程度,重點采訪了一位經驗豐富的魚花養殖非遺技藝傳承人朱女士。“魚花”養殖技術是隴頭朱村兩大非遺文化之一,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隴頭朱村的前輩們通過他們的智慧與努力,研究出了一套獨特的“挑魚花”、“撇魚花、“數魚花”到“養魚花”的裝撈及養殖技藝。“魚花”即魚苗,經過幾代人的發展,該村已積累了大規模的線下客戶群體,同時結合互聯網電商平臺,實行線上線下同時銷售的新模式。實踐團隊提出了通過網絡直播和節日宣傳增加熱度,憑質量打造口碑的推廣方法,以提高非遺技術的數字化程度,為非遺產業增值。

隴頭朱村古玩資源豐富,已形成較成熟的古玩交易體系,交易范圍遍及全國。但因為古玩鑒定對觀察的要求較高,線下交易仍為古玩交易的主流方式。實踐團隊與商戶座談中提到了數字進貨的建議。
通過實踐調研,實踐團運用相關專業知識,總結了一條合理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村民收入的共富之路,并探索了一條數字化非遺與鄉村建設結合的未來鄉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