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濟寧7月11日電(通訊員 崔燦)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其中提到,把勞動教育納入大中下學必修課程,并提出了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多年來,勞動教育被邊緣化,被排斥,從家庭到學校,人人都認為勞動教育與孩子成長沒關系,因為考試沒有它,升學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勞動教育退出了學校教育的舞臺。除非上級行政部門或有關單位來檢查此項工作,學校搞點臨時花樣點綴一下,它的教育內容與實際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兒們成長起來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還在家務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發展。也就是說,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沒有勞動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質教育應該“以勞育人,以勞促體,以勞促智,以勞促素”。所以,讓勞動教育回歸,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與素養,形成勞動習慣,并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是素質教育的重點針對這一現象,謹耕庠序實踐隊前往日照市教育局進行實踐。教育局領導介紹三點目標。
加強勞動教育,形成正確的勞動觀
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則相對于物質水平來講,形成了明顯反差。例如一個小學生到飯店吃飯朝著比他年長的服務員吆五喝六,絲毫沒有尊重長輩的意思。他花了錢服務員就理所應當聽他使喚。這其中就暴露出“不尊重普通勞動者”的社會問題。類似這樣的問題,在社會上比比皆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就是要求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告訴只要是正義的勞動都是崇高的、值得尊重的。盡管有的人通過勞動掙得了億萬家產,有的人卻掙到了很少的錢,但是這只是每個人的社會分工不同,社會運作就是靠著不同的分工才得以正常運轉,誰也離不開誰。有錢人的勞動雖然“富”但是“不貴”,普通人的勞動雖然“貧”但是“不賤”。勞動本身可能會造成貧富差距,但是并不代表著勞動就有高低貴賤之分。
培養勞動精神,體驗勞動價值
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涌向城市,很多孩子出生以后,基本就沒見過農作物長什么樣子,也分不清農作物中的甲乙丙丁,更加不知道該如何種植農作物。所以就必須要通過勞動教育來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勞動能力,這既是一種基本的生存能力,也能順帶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一舉兩得。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目前在一些明星平臺上,經常大肆宣揚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論調,能“伸手要”絕不自己掙。男的整天想著如何能夠吃上軟飯,女的整天算計如何嫁入豪門,引得部分年輕人爭相效仿,婚姻成了發財的利器,愿意踏踏實實通過個人奮斗來創造幸福生活的越來越少。所以要通過勞動教育來培養積極的勞動精神,讓大家學會主動勞動,通過個人奮斗來獲取幸福。
形成基本的勞動能力和習慣。
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目前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鋪張浪費"的現象,為了顯示自己有錢,吃得起大餐,就一頓猛點很多菜,然后吃幾口,擺拍一下就丟掉,這種行為經常在身邊發生。在餐館,大量的剩菜殘羹隨處可見,在每個人的家里,亦是如此。“恭敬先行禮義,儉用自然常足。”勤儉節約的美德是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永續經營的不二法寶。這看似一個細小的行為習慣,在十四億人民的共同運作下,就會產生龐大的正向力量,為的子孫后代造福。
直至目前,在身邊依然在發生著很多背離勞動精神的行為和事件。這本是一件簡單的事,對于老一輩人而言,“勤儉節約”“積極奮斗”幾乎像“基因”一樣根植于他們的日常生活行為當中,根本不需要國家來強制干預。而到了這一代年輕人,竟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并作為強制制度納入到了大中小學的必修課中,這其中的緣由值得深思。
當然,勞動教育的范疇遠不止于此,還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比如教學生打掃房間、整理衣物被褥、收拾桌椅板凳、做家務等等。未來隨著勞動教育的不斷深入,年輕一代的勞動面貌一定會煥然一新,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