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東南大學“眾維治算”團隊于全國多個省市開展實踐活動,對群眾的監測算法殺熟平臺的使用意向進行了深入調研,以此輔助科研組監測平臺的開發,并借此宣傳算法殺熟相關概念。
算法殺熟,即經營者運用大數據收集消費者的信息,分析其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信息,將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消費者從而獲取更多消費者剩余的行為。該現象早在數年前就引起風波,且在天貓、京東在內的多個大型消費平臺都被消費者指責有“大數據殺熟”的嫌疑。
算法殺熟,不僅侵犯了用戶的合法權益, 還進一步影響著人們對技術的信任程度。然而,出于技術問題,道德法律問題等,算法殺熟現象仍然未得到妥善有效的解決。本調研將面向各個省份的居民收集原始數據,切實反映民眾對算法殺熟的態度與建議。
小組成員合理設計問卷,使其滿足科學性,有效性,簡明性,創新性,人性化五個要求,在全國各個省份(主要為團隊成員所屬省份)針對接觸線上消費的人群進行線上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獲得關于接受度及商品查找方式,提供信息、推廣平臺的信息,用來反饋給接觸線上消費的廣大群眾。
為調查實際情況是否屬實,團隊成員有針對地采訪了此類平臺用戶。其中包括需要經常使用該類平臺購票的學生、偶爾出差的務工人員、采用打表定價,經營方式區別于動態定價的出租車司機、固定商品價格的商店營業戶等。根據學生反映,這些平臺常常因為自己使用頻率高而抬高價格,特別地,當使用父母手機注冊賬戶購置同樣的機票,價格往往低許多,可見算法殺熟現象已經變得常見化了。
在對務工人員的采訪中,他們表示自身不熟悉是否遭遇殺熟,但是購票價格似乎一次比一次高了。針對出租司機,團隊成員采訪了滴滴打車和打標定價的區別,他們指出行駛同樣路程,滴滴打車接單價格常常有差異,時而低于平時打表價,時而超過打表價。無獨有偶,實體商店營業戶也表示相比美團上商品價格,自生商店價格時低時高。
圖為小組成員街頭采訪市民對算法殺熟了解情況 實踐成員周澤宇 攝
圖為小組成員劉址南街頭采訪網約車司機關于網約車價格浮動情況 實踐成員周澤宇 攝
針對種種現象,小組成員利用公眾號的宣傳平臺面向廣大群眾積極科普,宣傳有關數據殺熟知識,為提高廣大網民的警惕意識,防范意識獻出微薄的力量。也希望收集的數據能助力學校相關課題研究,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