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體系建設,提升群眾獲得感
7月12日,隊員尹梓馨來到了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板山坪鎮松河村進行實踐活動。在表明來意后,村干部熱情地接待了隊員,隊員向村委會人員了解了當地的脫貧情況后對松河村扶貧負責人進行了專訪。通過查找資料與交流訪談隊員了解了松河村致貧原因:松河村地處山區,以農業為主,經濟來源較為單一,長期以來農民收入水平不高,村里主要產業有香菇種植、花卉種植、特色養殖、石材加工。在訪談中,隊員了解了松河村的扶貧歷程: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村干部因戶施策,精準幫扶,帶領全村人民全部脫貧。
7月13日,隊員來到南召縣板山坪鎮松河村的滿溢養蝎基地調研,據了解,該基地由南召縣利多福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100余萬元興建,養蝎基地成立以來,采取“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扶貧模式,通過小額信用貸款入股、到戶增收項目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入股等形式,帶動貧困戶29戶增收,平均每人月增收2500元,通過養殖蝎子帶動了周邊貧困戶走向致富路。
同時,為改善當地基礎設施環境,除了通過修橋建路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方便群眾出行外,村里又建了文化廣場,以此豐富人民群眾文化娛樂生活。為了帶領群眾尤其是貧困戶脫貧致富,村里興建了電子廠,不僅解決了村民就業難的問題,還提高了村集體經濟的和村民的收入。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脫貧攻堅成果,隊員對松河村脫貧戶進行走訪調研,近九成的群眾對于各項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工作的推進滿意度較高,鞏固脫貧成果成效顯著。在交流的過程中,隊員了解了脫貧戶的務工就業、家庭收支、健康狀況等情況,隊員還向脫貧戶宣讀了扶貧政策以及普及了鄉村振興戰略基礎知識,并鼓勵松河村村民生產,堅定鄉村振興信心。
走出一條產業扶貧全新路
在與當地村干部協商后,隊員王瀏萱來到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洪莊楊鎮扶貧基地了解大致情況。近年來,洪莊楊鎮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指導思想,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種植。目前,西瓜種植面積近2000畝、草莓種植1200多畝、煙葉種植1000多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和支柱,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和重要抓手,貧困人口依托特色產業發展實現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有效脫貧和防止返貧。
為探訪王灣村特色產業發展情況,隊員來到了王灣村養鴨場,采訪到了鴨場的場主王紅超。幾年前,王紅超在鄉政府的幫助下,申請了3萬元小額扶貧貸款,開始了創業生涯。從鴨苗投放到最終產出合格的鴨蛋,需要很多養殖技術。經過摸索和不斷地虛心請教,王紅超很快就掌握了一套方法,加上當地廣闊的水域,大量的魚蝦和水生植物等鮮活天然飼料,為鴨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成就了蛋肉兼用型優良品種。利用現有的養殖技術和銷路,鴨蛋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效益斐然。現如今,王灣村不少村民加入到王洪濤養鴨的隊伍之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走進民生,體驗民情
7月15日,為了深入了解王灣村產業實況,隊員來到了王灣村大棚基地,體驗基地人員從業生活。王灣村溫室大棚共有24個,每個大棚種的植物大不相同,據大棚負責人介紹,扶貧辦除了幫助建造大棚、傳授種植技術之外,還外購了部分先進的種植工具,為發展種植業創造更好的條件。在此基礎上,為了照顧因特殊原因不能出遠門打工的村民們,負責人選出了身強體壯的代表,讓他們在大棚基地幫忙干活,將補短板與解決民生問題同步推進,將作用發揮到點子上,提高了村民的積極性,為日后擴大生產打下堅固基礎。
炎炎夏日,不勝熱情。在村民的指導下,隊員完成了除草、撒化肥、扶苗等工作,室內溫度比室外高得多,稍微勞作就已經大汗淋漓,村民不怕苦不怕累,仍然認真干活,村民們不僅給隊員講解了種植方面的知識,還分享家里的近況,這個夏季種了多少畝西瓜,西瓜又大又甜,很是受歡迎。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里程碑,脫貧攻堅改變了貧困群眾的生活,也增強了人民群眾前行的力量。脫貧攻堅帶給鄉村的變化是豐富而深刻的。村民們的生活一代比一代好,幸福感一點一點地在提高,實現鄉村振興指日可待。
通過參與本次實踐活動,隊員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隊員們更加懂得了實踐的意義與奮斗的力量,切實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在社會實踐中增強了社會責任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時代的新青年要在時代的浪潮里堅定自己的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