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導下,中國完成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的蛻變。在這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鋒楷模人物,而雷鋒同志當為其中的模范。曲阜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深扎社會共成長,青春建功二十大”實踐團,于7月4日前往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汶上街道西門社區雷鋒講堂與張茂路工作室,了解雷鋒事跡,學習雷鋒精神,并欣賞了關于黨的各類紀念物,進一步了解了黨史,為實踐的進一步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學習優秀精神,奉獻社會有我
在西門社區黨支部書記孟昭海先生的帶領下,實踐團來到雷鋒展館。雷鋒同志向來為人們所稱道,其所代表精神也值得傳承與深入研究。進入展館,最先看到的是著名的“雷鋒七問”,“雷鋒七問”是雷鋒叩問初心之作,蘊含著他樸素的人生觀、價值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寶貴精神品質,在任何時代都是需要的,永遠都不會過時。書記介紹,雷鋒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最多的士兵,是以個人為題出書最多的士兵,這也能反映出來其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力與意義有多大。再與書記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雷鋒同志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在22歲時就因抗洪搶險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實踐隊員經過討論,總結出了雷鋒精神表現的方面: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感恩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的“螺絲釘精神”;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傻子”精神;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的“釘子”精神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實踐隊員也認識到,建設國家,就要繼承這樣的先進精神,才能早日實現民族復興。
隨后,實踐團成員隨孟書記來到雷鋒講堂,在此傾聽社區建設雷鋒展館與講堂的意義所在。孟書記說,要想建立一個優秀的社區,就要時刻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有求必應,而雷鋒同志就是具有奉獻精神的代表性人物,值得將其精神深入社區工作,也更有助于美好社區的建設。實踐團成員對其發言報以熱烈掌聲,并對社區黨建作風與思想培養方式進行了總結歸納。
觀時代產物,憶發展之路。
隨著孟書記的腳步,實踐團成員走入張茂路工作室,觀賞其收藏的各式各樣的物件。這里有著一代代領導人的半身像,各式各樣的盤狀紀念物,還有很多徽章。書記介紹,張茂路先生是退役軍人,農村信用社退休職工,也是一名有著48年黨齡的老黨員。從20世紀60年代,他就開始搜集、收藏雷鋒塑像、各種紀念像章、黨史黨建資料等紅色藏品。迄今為止,張茂路的藏品已達10萬余件,其中有關雷鋒的藏品就達1.3萬余件,這里展出的只是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實踐團成員在此參觀許久,就部分展品進行了討論。在與書記的交流中我們了解到,張茂路先生不僅僅只做收藏工作,還拍攝了《聽,雷鋒的故事》專題視頻,部分發布在學習強國平臺上,進一步宣揚了雷鋒精神。實踐團成員對此感受實多,紛紛表示今后會更加努力,為祖國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隨后,隊員們也紛紛主動走入社區,參與了社區志愿服務,從維持交通,打掃衛生,修建花壇,參與疫情檢測服務等工作入手,為建設美麗社區盡自己的一份力。
通過本次參觀,實踐隊員進一步學習了雷鋒精神,了解了黨的歷程,切實體會到國家大業建設的不易,也進一步堅定了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決心。同時,隊員們也意識到即使是個人也能為優秀精神傳播做出很大的貢獻。打鐵還需自身硬,將自己的觀念擺正,將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做好傳承,才能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而實踐隊員們也需在三下鄉的鍛煉下不斷思考,積極投身志愿活動并及時交流汲取經驗,這樣才能讓實踐活動有意義高效率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