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中國近代的一段屈辱史
16日,學子們乘船渡海前往劉公島,它坐落在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灣,在這里滁州學院學子見證了第一支近代史上中國海軍——北洋海軍的建立和消逝,見證了甲午戰爭的悲壯和創痛,以及戰敗后一系列的國恥和侮辱。學子們先參觀了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圖為隊員參觀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隊員陶優悅 供圖
首先學子來到了中國甲午海戰博物館,博物館里陳列了當年的海軍軍防的一些用品和縮影圖片,還有一些戰艦的碎片,電影墻上播放著海戰的電影片斷。這場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李鴻章在清政府的指令下,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圖為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內馬關談判展品 通訊員翁智全 供圖
以身許國,紅色永存
學子傾聽講解員講述戰爭的警示與啟迪,通過了解北洋水師成軍、豐島戰役、平壤之戰、血戰威海等歷史片段,里面三維動畫屏幕、立體的沙盤模擬甲午海戰的音效,聲與光的結合,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悲壯慘烈和驚心動魄,學子們回顧了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了解了當時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與協定。同時也學習了中國人民在國家陷入危難時期頑強斗爭,為國家獻身的奮斗歷程,以及靠信念抵御外敵、以擔當淬火成鋼的英勇品質,進一步的表現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不畏艱難的優秀品德。

圖為甲午戰爭音效展示模型 通訊員翁智全 供圖
提高實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學子們來到海軍公所以及劉公島博覽園,在這里展現了當時中國海軍的生活環境,在這里陳列著當時海軍將領以及生活場景,仿佛這里陳列照片里的人就好似在人們的面前一樣,每日辛苦操練,以御外敵,看到這里的槍炮比侵略者的落后破舊時,而這些保家衛國的英雄卻用這些武器來戰斗,到最后一刻都放棄不抵抗,以身報國,讓人唏噓不已,見證了這些歷史記錄,讓人明白只有國家的實力強大了,才不會被人欺負,如今盛世應傳承這種紅色精神下去,永存居安思危、勇于創新、敢于斗爭的精神。魯迅先生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用行動成就未來
學子們在返回住處后,還利用晚上空余時間進行討論交流。通過交流分享自己的參觀感受,從不同的角度獲得新的知識,開闊了視野,打動了內心,讓每一位成員都有收獲。隊員們表示,要謹記“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更強大”的殷切囑托,向英雄學習、向前輩學習、向榜樣學習,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見證了不堪回首的過去,新的樣貌掩蓋了它殘破的身軀,卻抹不去它的血淚歷史,時刻提醒國人,奮發圖強,勿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