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成員于2022年8月5日對安徽省天長市留守兒童小姜(化名)進行家訪,這是團隊成員們與留守兒童及他們現時監護人直接面對面交流的大好機會,也是更深層接觸留守兒童的機會。
今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對該留守兒童進行課業輔導輔導功課。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很多留守兒童都是跟爺爺奶奶居住在一起。很多時候,孩子都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幫忙做飯,照顧弟弟妹妹。加上這些代理監護人文化程度比較低,沒有辦法給予他們必要的學習指導。有的同學,寫字速度很快,但是快中沒有求好,字跡馬虎,認字,寫字情況比較糟糕。有的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興趣和求知欲,經常聽課精力不集中,作業不能認真完成,學習成績差。隊員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他們做自己的錯題本。其次,團隊成員與小朋友們進行了多種簡單的游戲,在這些游戲中,不僅愉悅了彼此,更是能讓小朋友們在快樂的游戲中學得更多的知識。
我們有多少人曾經也有過留守兒童的經歷? 阿里健康公布的一項調研報告引人深思。當留守兒童遭遇困難時,會向求助誰? 結論為:在遭遇困難時,留守兒童最先求助 是“老師”,其次是“自己解決”,第三是“同學”,最后才是“家中老人或親戚”。 事實上,留守兒童的問題拋開社會層面,說到底還是成長教育問題。這部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失了家庭的關愛與引導,長期處于分離狀態,在心靈和情感上得不到滿足。一些不良情緒和行為長期得不到關注和疏解,容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 較為常見的: 1.容易自卑,性格易偏執或孤僻,缺乏安全感。2.用行為上的自暴自棄與叛逆表達內心深處的需求。會不誠實、消極做事、放棄學習甚至輟學。 3.部分父母盲目的想用物質去彌補虧欠的心理,反而助長孩子霸道、極端、不明事理; 4.出現一些行為情緒問題,如沖動易怒、情緒失控、暴力傾向、亂交朋友、沉迷網絡等。
有句話叫做,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裝不下夢想。留守兒童是目前社會發展到一定情況下的一種現狀。 如果條件足夠,沒有誰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在農村老家留守。也沒有人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在此之內,家長們是否可以做出更妥善的處理呢,如果迫不得已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的話,那么平時是否可以多一些對孩子們的關愛,多打幾個電話,多叮嚀幾句話語,或者多聽聽孩子們的心聲,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到他們是在被愛著的,被關心著的,會不會就使負面影響更低了呢?無論如何,孩子的成長,父母不應該缺席。
對于社會來說,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多多關注這些留守兒童,盡力為他們撫平孤獨帶來的恐懼與傷害。同時,我們的關注與愛護,更是會為他們帶去溫暖與愛意,讓他們感受到社會沒有放棄他們,而是永遠在關注著,期待著他們的成長。
我們都會在物欲中迷失,也會在生活中迷茫,看到這些普通又在努力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會感覺自己的普通與渺小,人和人之間的溫暖是相互傳遞,純粹卻是當下我們正缺失的那天的陽光那么透亮,孩子們的笑容那么的淳真治愈的是我的心靈,希望更多人能關愛留守兒童,人類沒有那么孤單的痛苦,所以我們想走近他們,做一件我們認為正確且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