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冉冉,白駒過隙。正值共青團成立百年之時,安徽財經大學“年度最佳打工人小隊”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課實地采訪活動。
2022年7月11日,安徽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年度最佳打工人”小隊,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在社區內展開線下訪談調查活動。
在老年組采訪過程中,團隊成員走訪了一位退伍軍人妻子。老人的家樸素而整潔,打掃的一塵不染;這一處處細節無一不彰顯著老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黨和國家的信仰。見我們幾個小隊員來了,老奶奶十分高興,從她口中充分了解到建國初期的艱難困苦:新中國建立初期,百廢待興,生產力極其低下,許許多多的黨員紛紛投入實干,給他們帶來了生活條件的提高。這位退伍老兵的妻子告訴隊員,參軍入黨改變了家庭的生活和思想,是黨和國家提升和帶領了他們。

在那個落后地區思想相對閉塞的年代,老人因為參軍,接觸到很多黨的先進思想。老兩口早早就意識到了,培養孩子是最好的投資,孩子的優秀能夠改變一個家庭的三代人;青少年才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蓬勃向上。在當時普遍越窮越生的年代,老兩口即使并不富裕,也十分重視對獨生子的教育,他們始終堅定著一定要把孩子培養好的信念,以周恩來同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作為榜樣,教導后輩謙和明理,心中要有家有國,培養出了一位謙遜優秀的黨員兒子。
老人的妻子也是一位堅強的女性,丈夫參軍常年不在家,她一個人要扛起整個家庭的生計,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鏗鏘有力的口號一直激勵著這位妻子。她白日去養雞場上班,晚上還要給孩子做飯,操持家務,雖然生活辛苦,但兩人相互扶持走過半生,家庭幸福,兒孫滿堂。
緊接著,團隊成員采訪了幾位中年黨員;一位黨員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師,連續幾年被評為市級優秀班主任,所撰論文多次發表,對于教學有一套獨特的心得體會。對她而言,入黨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當時我還在上大學,有入黨的機會我果斷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我心里,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向勝利,又帶領人民走向繁榮,是神圣的,能成為一名黨員是我的榮幸。”被采訪人激情洋溢地同實踐隊員說。
另一位被訪人則表示,自己入黨信念的萌芽始于小時候課本上的一篇文章《金色的魚鉤》,長征期間老班長為了堅定不移的信念,舍己為人,壯烈犧牲,這深深感染了年紀尚小的她,金色的魚鉤時時閃耀,黨員舍己為人,堅定為黨和人民犧牲的精神信念永存。高考剛剛結束,她便前去參觀來中共一大會址,中共一大會址森嚴的紅墻,震撼人心;堅定有力的黨章宣言,在她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從那里,她了解到關于中共誕生的故事,成為黨員的堅定思想就此萌芽,被訪人表示:“每一位青少年都應該去看一次紅色會址,這會讓你對生活有更多不同的看法。”
另一位同志則向實踐隊員講述了父輩長征的故事。漫漫長征,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渡草原,過雪山。從他的口中,實踐隊員了解到,入黨是一件令他們自豪的事情,作為黨員早已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信念。這位受訪者的父親也是一名黨員,生在黨員世家的他,從小時候起便極少見到父親。父親總是風塵仆仆,嚴肅沉默,年少時他也曾不理解,為什么父親很少關注自己的孩子。長大后他才逐漸明白,自己的父親作為黨員,總是需要盡心盡力投身人民的事業中去,舍小家為大家,鞠躬盡瘁。

“我覺得無論是不是黨員,我們都和黨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都生活在偉大黨組織的庇護下,就如我們常說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受訪人真誠地對實踐隊員說道。
最后,團隊采訪了幾位青年團員;團隊隊員與其中一位團員交流中得知,這位同學在2021學年中榮獲優秀共青團員稱號。與他而言,優秀共青團員的稱號是學校和同學對他的認可,這一切與家庭的良好栽培密不可分。作為共青團員,他們深知這個身份背后的使命與擔當,“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要知行合一,真抓實干,在實踐中才能造就成功。幾位共青團員都告訴小隊采訪人,自己有入黨的信念,并且已經做好了準備。

通過本次活動,團隊成員了解到不同年齡階段的受訪者對黨本身與中國發展變化的認識,對新時代青年未來應有的擔當有了自己的思想覺悟。團隊成員在本次實踐中充分體會到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從而達到認識、鍛煉、提高、完善自身的目的.形成健康的人格,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攝影:劉洋 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