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生態茶園:茶農增收的綠色根基
陳一球支書向師生們介紹了松陽坪村茶產業的基本情況。該村4200畝茶園占農地總面積(4300余畝)的95%以上,形成了以茶為主導的產業格局。他指出,茶園已全面實現有機種植模式,“從施肥環節即嚴格使用有機肥,實施全程品質管控,確保茶葉的安全與品質。”正是這種規模化、生態化的種植模式,不僅保障了茶葉品質,更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綠色根基。“目前,一畝茶園鮮葉產量約在4500至5000斤,茶農每畝毛收入可達4000元左右。全村726戶,幾乎家家戶戶都依靠茶葉種植實現了增收致富。”陳一球介紹道。

行進在通往核心茶園的途中,一陣規律的馬達聲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只見一臺高效采茶機正在標準化管理的茶行間穿梭作業。其采摘臂快速、精準地收割符合標準的茶青,并直接吸入收集袋。陳一球支書向師生們介紹,這種機械化采摘尤其適用于大宗茶原料的采收,其效率是純手工的數十倍,有效緩解了采茶季勞動力緊張的問題,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成為提升產業效率和競爭力的關鍵支撐。

為了切身感受科技與傳統技藝的差異,“茶鄉智行團”的成員們在茶農指導下,參與了傳統手工采摘體驗。隊員們戴上斗笠,學習并實踐“一芽一葉”的精細采摘標準。在茶壟間,他們俯身半蹲,手指在茶叢中仔細挑選符合要求的嫩芽嫩葉。
“親手采摘才真正體會到茶農的辛苦和對品質的堅持。”隊員彭曉嬌擦著汗感嘆道。親歷手工環節,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高端茶對傳統技藝的依賴及其獨特價值。

通過此次聚焦科技應用的深度實踐,“茶鄉智行團”成員們實地驗證了采茶機等現代農業機械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上的顯著作用,也親身體驗到傳統手工技藝對于高端茶葉品質的不可替代性。這場深入茶鄉的調研,不僅讓青年學子直觀觸摸到科技賦能農業的脈搏,更深刻理解了鄉村振興中科技創新與匠心傳承的辯證關系。隊員們在汗水中深化了認知,也在思考中激發了將所學知識應用于鄉村產業振興的青年擔當。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