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學理論破譯氣候密碼
氣候變化正重塑著人類生存圖景,而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農業首當其沖。在這場關乎未來的應對行動中,一群青年學子正將經濟學理論與田野實踐結合,在數據與現實的碰撞中尋找綠色轉型的突破口。
寧夏賀蘭山東麓的葡萄園里,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學生溫淑綺正用經濟學工具破解氣候難題。作為調研團隊的負責人,她帶領成員以當地釀酒葡萄氣候品質認證為樣本,通過實驗,精準量化消費者對不同氣候特征葡萄酒的偏好及支付意愿。這項研究推動當地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了解最新市場動態。
而另一名成員陳政吉則在調研中萌發新思路。他嘗試運用合成控制法這一前沿經濟學模型,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行量化評估。從田間數據采集到模型構建,這位年輕人將當地的優良特色氣候價值用數據呈現,幫助提升了農業產品產值。“我們希望用數據說話,讓政策制定更精準。”陳政吉表示。
把論文寫在田野上
這群青年學子經常深入田野,走進果園。他們真實感受到春季霜凍如何影響蘋果開花授粉,夏季高溫干旱如何影響梨樹次年收成。
在重慶智慧化梨園中,陳政吉同學詳細觀察著一套微氣象觀測站。他表示,“詳細詢問果園管理者后,我終于明白氣象觀測站是如何將果園局地的溫度、降水、風速、相對濕度等天氣要素進行采集、傳輸的,以及果園管理者是如何運用這些觀測要素進行防災減災、發揮氣候要素價值的。”
從傳統果農憑經驗看天,到現代農業企業用數據馭天,陜師大學生李桐遙在對比三類經營主體后有了新發現。她表示,“以前總把‘氣候公正’掛在嘴邊,貼近土地,走近農民后才懂,真正的韌性發展是讓每個農戶都擁有對抗極端天氣的‘鎧甲’。”
成果:不止于論文
十個月調研,五萬字報告,兩篇學術論文——這些數字背后是更實際的改變。在陜西咸陽蘋果園,團隊提出的氣象指數創新保險方案得到當地農技人員認可;在寧夏賀蘭山,酒莊開始參考氣候品質認證優化種植策略;在秦嶺腹地,調研團隊與當地氣象局聯合組建創新團隊,共同謀劃氣候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途徑。
“以前覺得‘氣候行動’是宏大口號,現在明白,它可以是一套傳感器、一份認證標準,甚至是一次和果農的對話。”團隊成員李桐遙如是說。
這支團隊的故事,沒有停留在學術榮譽里。他們的腳印留在田間,解決方案寫進建議,而更大的意義或許在于:當年輕人用知識和誠意直面氣候挑戰時,農業韌性發展的答案,正一點點變得清晰。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