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垃圾山”:土地的荒蕪與污染
實踐隊員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周公河濕地公園展開實地考察。隊員們首先與濕地公園負責人進行交流,從中了解到,往昔隨著聊城市經濟的蓬勃發展與人口的持續增長,垃圾產生量與日俱增。因缺乏有效的處理手段,大量垃圾被隨意堆放在一處,逐漸形成了垃圾山。這座垃圾山侵占了大量原本可利用的土地。垃圾的堆積不僅破壞了土地的原有地貌,還對土壤、水體和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土壤因垃圾滲濾液的侵入,養分結構被破壞,重金屬含量超標,基本喪失了農業生產能力;周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無法正常使用。垃圾山治理行動:重塑土地生機
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實踐隊員知悉了垃圾山的煥新歷程。聊城市政府啟動了垃圾山治理工程。首先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將可回收物進行回收再利用,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總量。對于不可回收的有機垃圾,采用生物降解技術進行處理,降低其對環境的危害。針對有害垃圾,則進行專門的無害化處理。在處理完垃圾后,對受污染的土壤開展修復工作。通過客土置換、生物修復等方法,改善土壤質量,使其逐步恢復到可利用狀態。同時,在垃圾山原址建設了垃圾填埋場的配套設施,如滲濾液收集處理系統、沼氣收集利用系統等,防止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二次污染。
圖為周公河濕地公園旁污水處理廠。任樹森 供圖
實踐隊員在公園調查民意,對前來游玩的城市居民發放問卷并進行訪談。張女士感慨的說到:“我家就在濕地公園旁邊的小區,在過去十多年,垃圾山還沒有整治的時候,每次經過這里,幾乎得捏著鼻子走,夏天一到,門窗都不敢開。不過,這幾年政府下力氣整治,現在這垃圾山改建成了濕地公園,空氣可清新了,我們沒事兒就來散散步、鍛煉鍛煉身體。”可見,垃圾山經過治理,這片原本廢棄的土地,已然成為附近居民散步放松的休閑場所。土地資源的重新規劃與高效利用,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拓展了空間。這也充分彰顯了政府在面對環境困境時的擔當與作為,有決心、有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

圖為實踐隊員對居民進行訪談。尹新穎 供圖
治理后的土地新生:多元利用的開啟
實地調研結束后,實踐隊員通過與濕地公園負責人的再交談,知曉了垃圾山經過治理,種植了大量的樹木、花卉和草坪,不僅美化了環境,還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綠地的建設增加了城市的綠量,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調節了氣候,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由于治理后的土地經過了嚴格的檢測和評估,符合工業用地的標準,吸引了一些企業入駐,其中,聊城市智慧環保調度中心就位于周公河濕地公園內。負責人高興的介紹聊城周公河濕地公園的狀況,稱其為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共進的生動實踐,表明即使是曾經飽受創傷的土地,在科學規劃與合理治理下,也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多贏。
周公河濕地公園現貌。任樹森 供圖
聊城市東昌府區周公河濕地公園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土地利用從廢棄污染到多元合理利用的重大轉變。在碳排放方面,通過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區域內的碳排放總量,并通過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增加了碳匯。這一實踐為其他地區解決類似垃圾山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充分證明了科學規劃、合理治理在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關鍵作用。實踐隊員深刻體會到合理規劃土地利用對改善生態環境、降低碳排放的重大意義,在未來將會持續關注并參與這類環保實踐,為生態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圖為鉆堅研微實踐隊員合照。夏英語 供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