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閆家溝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產業園門牌。路昕頤 攝
人無事業難立,村無產業不興
在閆家溝村民陳廷廣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深入閆家溝產業園參觀。同步農地流轉,原來的荒山荒坡及零星土地變成了大塊、平整、灌溉便利的良田,千畝果園如林海連綿起伏。魯冠智慧農業產業園的工作人員向實踐隊員們介紹:“2017年,閆家溝村黨支部牽頭引進社會資本,建設魯冠智慧農業產業園。產業園占地3000畝,主要栽植‘維納斯黃金’和‘瑞香紅’兩個品種的蘋果。”村黨支部書記陳書記帶領村“兩委”班子,把脈村子致貧病根,仔細分析村子發展出路,走家串戶摸實情,組織外出學習示范村、標桿村先進經驗,開“良方”治“頑疾”,改變了閆家溝村過去只能以種地為生,缺乏特色產業,背負青天,面朝大地的落后狀況,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成功走出一條“支部引領合作社、合作社促進產業、產業富民興村”的新路子,打出“童味黃金蘋果”的特色品牌。

圖為實踐隊員與產業園技術人員交流。 路昕頤 攝
走進產業園中,隊員們看到矮化密植的果樹整齊排列,監控攝像頭林立四周,水肥滴灌設施貫穿其間,倉庫中停放的各種果園機械等一系列智慧農業生產設備,整個果園實現了機械化、智能化生產。通過與技術人員的交流隊員們得知,閆家溝產業園以創建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為目標,并計劃繼續追加投資,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一個綠色生態、高質高效、節本低耗、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智慧果園。同時,魯冠智慧農業產業園還擁有自己的營銷團隊,產品不僅在本地銷售,更是借助微信小程序進行線上推廣,市場遍及全國。
蘋果豐收掛滿枝,照亮村民致富路
農民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受益主體,更是農地流轉政策的行動主體,一個政策能否得到發展不僅要看其是否“因地制宜”,更要看它是否有益于村民。“要想果樹長得好,冬季剪枝少不了”,隊員們在產業園參觀時恰好遇到了村民們正忙著為蘋果樹修剪枝條。村民陳好松高興地為實踐隊員們介紹道:“之前村里大量的荒地都閑著,現在農地流轉后我們村產業園的建立不僅解決了村里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每年蘋果疏花疏果、套袋、剪枝,帶動至少二三百村民每年在這里幫工,像我們五六十歲的年紀想外出打工可以說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有了產業園之后我們順利地有了工作,離著家近,收入還不少。”

圖為村民正在修剪蘋果樹樹枝。 路昕頤 攝
實踐隊員們來到村莊街道上,注意到村內都鋪設著平整的水泥路,路邊停放著各式各樣的農具車、汽車、三輪車,大多房屋外都懸掛著空調外機,安裝著太陽能,一些屋頂上還有著光伏發電板。隊員們進一步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走訪的形式調查村民們對本村經濟發展的滿意度以及看法。受訪村民們大都表示“蘋果經濟”的發展使閆家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每年產業園都會定期在村內招工,帶動村民就業,增加村民收入,他們的生活也發生了質的改變。他們對村內的經濟發展措施都十分滿意,并對未來充滿著希望。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只有做到產業振興,才能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筑牢鄉村全面振興的物質基礎,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走進產業園,走進鄉村,走近村民,切實體會到了農地流轉對閆家溝村經濟發展質量提高的巨大作用,感受到了村民們滿滿的幸福感和對未來的信心和期待。綠水繚繞青山抱,清新恬靜民風好。閆家溝村正在一片“綠水青山”中,蓬勃而起,奮力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閆家溝答卷”。

圖為曲阜師范大學鉆堅研微實踐隊合照。 夏英語 攝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