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市,有一個傳統文化十分濃厚的縣城,其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和發展也十分有特色,他是三國文化古城——平原縣。
劉備在平原上任之后,一面招兵買馬,積草囤糧,擴充自己的勢力;一面對地方百姓“勤施善政”,撫養生息,用“惠裕”和“德美”治理鄉政,故而深受百姓的擁戴。劉備于永漢初年,隨公孫瓚參加了“洛陽會盟”,后因盟主袁紹心胸狹窄,嫉不容人,使會盟失敗,劉備回到平原,領平原國相,劉備前后兩次在平原為官不足三年,現在平原縣建有三國文化廣場等景觀,并大力宣傳“劉備坐平原,三國文化城”的文化旅游。
前期,社會實踐隊伍隊對于此次的龍門樓社會實踐的內容進行明確,分為實地參觀和路人采訪兩個過程。成員們分工協作,上網搜索實踐地點的相關資料,對其三國文化相關的知識及需要注意的地方等內容提前做好筆記,以做到提前了解,準備好相關的路人采訪問題,從而做好充足的社會實踐準備工作。
在龍門樓外可以看到,龍門樓的城門上建有三間兩層閣樓,上層為文昌閣,下層為龍門樓底座。整體建筑風格古樸典雅,青磚灰瓦,紅漆大門,展現了其神秘性與獨特性,充滿了三國文化建筑特色。

圖為龍門樓遠觀圖。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培 供圖
琵琶灣龍門樓的文昌閣中的頂層閣樓是關于平原縣的文化展館,在展館中陳列有《劉備在平原的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在相關人員的帶領講解下,社會實踐隊隊員從展覽的物品中認識到了這個千年古縣的三國文化色彩底蘊,也了解了平原縣以三國歷史文化為底色而建造出的許多經典建筑,比如三國文化廣場、琵琶灣公園等,還了解到了平原縣的歷史故事,這也為社會實踐隊后面的實踐工作提供了方向。在參觀完頂層的文化展館后,社會實踐隊伍也隨機對幾位路人參觀者進行了采訪,詢問了一些有關于琵琶灣龍門樓與三國文化的相關問題。
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是一位老人講的關于龍門樓名稱由來的故事。據老人所說,龍門樓的名稱來源于一個三國時期的傳說。相傳在三國時期,劉關張三兄弟逃離平原時,曾從一水門洞而出。后人為了紀念劉備,便將該水門洞命名為“龍門”。而隨著歷史的變遷,“龍門”的位置早已不知蹤跡,當地人為了繼續延續這個傳統,將這一名稱與本地的標志性建筑城門樓相結合,也就成為了如今被稱為“龍門樓”的城樓。這是實踐隊隊員在實踐前進行信息整理所遺漏的地方。而值得讓人深思的是,當實踐隊隊員詢問的后面一些年齡相對年輕的路人時,很多人都表示并沒有聽說過這個故事。
最后,實踐隊隊員對采訪人員的回答進行了整理分類,發現很多年輕人已經對當地的三國傳說不甚了解,對于平原縣也只是知道其為三國歷史古城,沒有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區的文化底色。而老年人對于一些平原縣的三國傳說十分熟稔。隊員們整理的意見數據顯示,采訪的所有人對于平原縣“劉備坐平原,三國文化城”這一旅游宣傳理念都十分認同,但是有一部分人也認為,平原縣的文化展館不應該只放在這一個小小的閣樓中,且文化展館的內容也有待增加豐富。
平原縣作為三國文化古城,有關三國的歷史較多,縣城中很多建筑也都依著三國特色而建。在后面的發展中,也應該繼續探索挖掘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渲染城市文化,發展城市特色。

圖為實踐隊隊員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培 供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