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畢業于忻州師范學院數學系的80后大學生村官,青年黨員鄭福在"扎根"鄉村調研和實踐中深為"老百姓的付出和收獲形成的巨大差距"所痛惜。11月22日下午,偏關團縣委書記戴勇勝高興地告訴記者:經過一年的努力,由他牽頭組織10名大學生村官,在今年創辦了偏關縣新農民管家農貿有限公司,替農民當起了致富的"管家"。
"一定要為這些可愛的人們做些什么"
偏關縣委宣傳部通訊組郝文俊介紹,這是一家由大學生村官創辦的面向農村,專注于服務三農,以企業、產品、品牌推廣,農產品、農需品、農民技術代理為主要經營業務的整合農貿經紀人和農村電子商務的現代農業服務企業。公司創建于2009年,計劃逐步在全國各地開展業務。公司目前有員工10名,全部是大學生村官,總部設在偏關馬梁村。公司根據職責及業務需要成立了公關部、供需營銷部、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網絡體系保障部、農業技術培訓中心。
公司創辦人鄭福,出生于1985年,畢業于忻州師范學院數學系,大學期間一直擔任學生干部,又是一名青年黨員。大學期間有過多次創業嘗試:送過快餐、賣過手機卡、辦過家教中心、開過輔導班,2008年考取為偏關縣新關鎮大學生村官。"我出生農村,農民朋友的勤勞和樸實一直感動著我,改革開放三十年,不止是城市,農村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認為農村的變化和時代的變化還是沒有同步,老百姓的付出和他們的收獲比起來也是不夠的。"鄭福說,"當我考取村官的那一刻,心情十分的激動,'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這個問題就停留在我的腦海間,揮之不去,我在心底里暗暗的發誓:'一定要為這些可愛的人們做些什么'。"
過期啤酒待客"刺痛"村官心
說起替農民當致富"管家"的原因,鄭福給記者講了兩個令他終身難忘的故事:"記得那是去年五月十三姥姥村廟會的時候,我帶著倆同學去趕會,鄉村廟會的獨特,的確讓我的倆從小長在城市的同學眼前一亮,說不出的新鮮,獨獨村里的旱井水讓倆同學皺起了眉頭,喝不慣。姥姥自告奮勇出去買礦泉水,一會兒就買回來了,說這是好水,康師傅的。我的同學喝起來覺得不對勁,和平時喝的有點不一樣,仔細一看原來這水叫'康帥傅',包裝幾乎一樣。"另一個故事起源于過期啤酒:"今年正月,我們回老家給二伯拜年,二伯特別的高興,出去扛回來一捆啤酒,二伯、父親、五叔喝了起來,我給開瓶子,一不小心啤酒的出廠日期閃在我的眼前,啊?居然已經過期四個多月了,我說這啤酒過期了不能喝了,二伯邊喝邊說:'沒事,人們都是喝這,況且就這一家小賣部,除了這就沒別的了,這都是高價買的。'父親也說啤酒沒事的。我當時的心情壞透了,都是我至親的人啊。
在這個一家團聚的喜慶日子里喝的是過期的啤酒。""我知道自己能做點什么了。"經過這兩件事情的"刺激",鄭福找到了自己的目標:"管家",做個農管家給老百姓專業地打理好那些切實能讓他們增收減負的事情。
一個以服務三農為己任的商業模式漸漸清晰:即建立一個體系合理的在農村運用電子商務發展現代農業貿易。服務體系里有我們的網站(與外面市場、商家廠家聯系),有我們的合作村官合作農戶報紙(與農村農民聯系),還有我們的公司團隊對市場及發展方向的把握,未來會在全國復制這種服務方式,成熟后會推出網上農業交易平臺。
投入運營后"仁德為本"
"為了服務三農,我們將全力以赴。"鄭福介紹,公司以服務質量和學習能力為核心競爭力,以"以誠贏天下"為企業文化核心,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為己任。"仁德為本"是新農業管家一切經營活動的基本準則,是公司的立企之本。新農民管家通過對現代電子商務的高效運用,選擇有實力的誠信商家簽訂合作協議,然后通過合作大學生村官和合作農戶建立為農民服務的終端網點。以有效的營銷手段、科學的管理制度、逐漸健全的體系規范整合資源、駕馭要素,形成市場競爭。
公司正式投入運營后,將熱忱地服務于廣大農民群眾,認真關注農業相關新聞,及時為農民群眾傳遞全國各地的農業信息,幫助農民通過網絡以現代電子商務方式銷售農產品,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同時新農民管家還將作為連接農民和商家的紐帶,努力構建起農家和商家溝通的橋梁。力爭在未來使得公司運營下的現代農業貿易網絡體系成為農業行業的行業規范者及服務三農的主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