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剛從淮陰師范學院體育專業畢業的劉杰,帶著回報家鄉、干一番事業的理想,回到泗陽擔任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村官。
獨立創業、艱辛探路
2007年底,“雙學雙爭”活動在泗陽全面開展,村干部積極投身創業,爭做“創業型”農村黨員干部。“大學生村官也是村干部,也應積極投身創業,帶頭創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創業致富。”從不服輸的劉杰,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為了尋找合適的創業項目,劉杰自費到安徽、山東和省內的多個地方考察學習,到網上查找,找同學聯絡,最后決定養殖山雞,因為他覺得山雞養殖的人少、有特色,符合現代人的消費需求,更重要的是便于推廣,能夠帶領群眾共同養殖。
劉杰是學體育專業的,對于山雞養殖一無所知,又沒有大量的資金,怎么養?“邊干邊學吧,自己是個大學生,應該沒問題!”
2008年5月,劉杰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并向朋友借了部分錢,籌集資金2萬余元,從上海購進五百余只山雞苗,在王集鎮武集村租了兩間閑置的民房,進行了簡單的改建后,開始試養。養殖過程中,劉杰購買了大量書籍,查閱了很多資料,精心呵護每一只山雞。因為沒有經驗,心里沒有底,他不分晝夜地看著山雞苗,一步都不敢離開。有一次,因為育雛室太小,管道溫度高,不小心把膀子被燙掉了一大塊皮,近一個月才痊愈。第一批山雞養殖近五個月時間,他一直吃住在養殖場,人變黑了、變瘦了,但通過摸索學習,第一批山雞成活率達到87%,出欄時,贏利近萬元。
2008年9月,劉杰又購進了1000只山雞苗,但由于連續陰雨天氣,煤炭質量差,育雛室供熱不足等原因,短短20天,損失過半,讓劉杰深受打擊,難過了很多天。但他沒有氣餒,而是認真分析失敗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縣委組織部也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他協調了1萬元的科技項目資金。緊接著,劉杰又購進第三批山雞苗,認真把握養殖的每一個環節,并編寫了一萬多字的養殖手冊。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批山雞成活率出乎奇跡地達到96%,這在行業內也屬少見,也充分證明他的養殖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聯合創業、勇闖市場
今年初,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靠出口維系的蘑菇產業遭受重創,很多蘑菇大棚都處于閑置狀態。同時,不少群眾得知劉杰山雞養殖的很成功,紛紛前來咨詢請教。劉杰果斷聯合鎮里另外兩名大學生村官陳敏、戴萌及本地8戶農戶,投資30萬元,將王集鎮張壩村閑置的19棟食用菌大棚改建為禽舍,創建了王集鎮蘇陽珍禽養殖場。養殖場占地50畝,養殖面積6000多平方米,主要進行山雞、孔雀、火雞、珍珠雞等珍禽養殖,并成立了蘇陽珍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實行統購統銷。劉杰將自己編寫的養殖手冊免費發給農戶,精心指導農戶進行養殖。目前,養殖場存欄山雞8000余只,以及部分貴妃雞、火雞和孔雀,已出欄山雞6000余只。山雞養殖已成為王集鎮一個特色產業。
養殖的成功并不代表創業的成功,市場開拓更為關鍵。為了打開市場、拓展銷路,劉杰由近及遠、由生到熟,托親戚、找朋友、拉關系,千方百計推介自己的產品。為了開拓本地市場,他常常不分早晚,騎摩托車跑三四十里路把幾只山雞送到飯店,以便建立長期業務關系。為了開拓外部市場,他多次跑到蘇南一帶搜羅信息,設立代銷點,建立分散代銷網絡。通過近一年的努力,養殖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市場也越來越大,老板紛紛上門訂貨,產品供不應求。
延伸產業、做大做強
處于產業的最低端是農業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只有延伸產業鏈條,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才能做大做強。
今年下半年,養殖場200余只種雞開始產蛋,由于沒有孵化設備,只能出售野雞蛋,但這也讓劉杰發現了野雞蛋的市場。今后,養殖場將只賣公雞,母雞全部用于產蛋,一方面開發野雞蛋市場;另一方面,再籌資購買孵化設備,為群眾提供雞苗,讓更多的農戶加入到山雞養殖中來。同時,劉杰還在籌劃對山雞羽毛進行開發,做成工藝品出售;對山雞肉進行深加工,出售成品,努力把蘇陽珍禽養殖場發展成為集養殖、孵化、加工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發展項目,讓珍禽產業在王集鎮破浪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