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帶來村民滿意度的提升,這點超出了我的預期。”浮梁縣委書記胡春平表示。
鄉創是藝術與鄉村的催化劑
清明過后,浮梁縣漫山的茶園已經鮮翠欲滴,隨著開山采茶號子喊起來,腰上掛著茶簍的采茶人忙碌在茶山間,若隱若現。
在臧灣鄉史子園村,家家戶戶晨間采茶、夜晚炒茶,辛勤奔忙。而今年在村里忙碌的除了采茶人,還有一群藝術家。他們利用村里的閑置民房、廢棄倉庫、荒廢空地和茶山創作藝術作品,進而邀請村民加入。從旁觀者到參與者,村民的生活跟藝術擦出火花,潛移默化地發生了改變。
“村民從最初看熱鬧的心態,到慢慢地發現藝術美,到最后自覺打掃自家房前屋后的衛生,主動騰讓閑置房屋讓藝術家進行創作。看見藝術對城市人的吸引,一些商業嗅覺靈敏的村民已經在申請改建農家樂和民宿。從大家驚喜興奮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被藝術喚醒的鄉村。”浮梁縣臧灣鄉黨委書記黃曉紅表示,藝術與鄉村發生了化學反應,而鄉創就是完美的催化劑。
“史子園村是一個移民村。1966年因浙江省淳安縣新安江水庫修建,淳安縣威坪鎮的百姓全部遷居到浮梁縣臧灣鄉。從芭茅叢生的荒地到漫山遍野的茶園,這里的風景記錄了村民幾十年來開荒拓土、艱苦創業的閃光歷史。”“藝術在浮梁2021”策劃執行團隊代表,瀚和文化董事、副總經理賀歲華說:“把藝術創生項目的核心區域選在史子園村,不僅因為它美麗的風土,也因為這段特殊的歷史,我們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里的故事,學習這種不畏艱難、勇于創造的精神。”
作為首批鄉創特派員,瀚和文化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孫倩自2020年10月開始,就帶著藝術家來到浮梁,通過開展鄉土調研發現本土故事,通過歷史挖掘重塑當地文化,以期運用“藝術創生”核心理念及方法論,為浮梁縣量身打造一個通過文化藝術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的區域性樣板項目。
“浮梁的城鎮化率是49%,51%的浮梁人是農民,做好鄉村振興是浮梁發展的必由之路。文化鄉創對浮梁的鄉村振興而言,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喚醒’。”胡春平表示,鄉創特派員機制喚醒了浮梁的區位資源、歷史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喚醒了浮梁人的眼界、格局和自信。
浮梁鄉創的“滴灌”模式
“浮梁自古土地富足、物產豐富,自給自足的能力強。當地人滿足于舒適的生活節奏,沒有發展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鄉創特派員制度的推出,為鄉村導入了來自外界的智慧和力量,讓浮梁人放眼望去,原來世界變化這么快,我們也需要跟上腳步。”胡春平說。
作為一個因瓷而世界聞名的城市,景德鎮市位于江西省東北部,西北與安徽省東至縣交界,東北與安徽省祁門縣相連,東南和婺源縣接壤,西同鄱陽縣為鄰。浮梁是景德鎮高嶺土和獲巴拿馬世博會國際金獎的浮梁茶的主產地,北緯三十度的亞熱帶氣候孕育了浮梁縣極好的生態環境。
“浮梁不僅是國際瓷都的后花園,它的區位交通優勢也足以成為長三角的后花園、粵港澳大灣區的后花園、中國江南的后花園,這是一座中央鄉愁地。”胡春平說起浮梁,如數家珍。
自2020年11月浮梁縣政府與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簡稱“清華文創院”)合作成立鄉創學院以來,25名鄉村特派員擼起袖子干起來,在浮梁展開一場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接力賽”。
“鄉村振興需要的是‘滴灌’模式而不是‘漫灌’模式,后者以一些大投資、大項目投入農村,迅速實現鄉村產業發展,但這種模式可能不適合中國絕大多數鄉村,‘大水漫灌’會帶來資本對鄉村的控制甚至破壞,也很難帶來鄉村的全面與持續發展。”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清華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表示,“從長遠看,中國鄉村發展更需要的是,以中小微企業以及個體力量滲透性地、有組織地進入,實現對鄉村發展持之以恒的推動。”
2021年2月,浮梁鄉創基地與央視合作打造“云春晚”,線上開展“浮梁紅守千年”的云上過大年活動,365名村民參與錄制,全網傳播量超過2億次。浮梁鄉創不僅帶動了全國30多家機構來到浮梁鄉村共創,激活了潛藏的文化資源,還煥新出一個個充滿活力的文化創意項目——景德鎮茶瓷文化研究院、浮梁古樹茶生態研究院、景泰文化教育基地、鄉創云課堂等。
即將于“五一”正式開放的“藝術在浮梁2021”項目,也已在上海等地舉辦了發布會,將迎來更多的游客到美麗鄉村感受鄉愁。
從散點式“盆景”邁向區域型全面發展
“在響應鄉村振興戰略中,我把人才振興放在第一位。”胡春平表示,首先要建立與人的連接。無論是與留在鄉村的村民溝通,還是對新進入鄉村的創業者而言,人之間的溝通是第一要務,只有統一了思想、理念合一,發展才能逐步駛入快車道。
在清華文創院副院長、浮梁鄉創學院院長殷秩松看來,鄉村振興的成果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通過生態營造涌現出來的。其中,制度對人才穩定性的保證是關鍵。
“25名鄉創特派員由縣委組織部和鄉創基地共同選聘出來,縣委組織部與鄉創基地為特派員負責、賦權和賦能。特派員與村書記形成雙位驅動,共同為推動鄉村發展而努力。”殷秩松說,“鄉創特派員有三項任務:社區營造、鄉村文化建設、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激活,其中社區營造是第一件事。”
在返鄉創業青年錢鋒看來,鄉創基地讓他感覺終于找到了組織。錢鋒出生在浮梁縣江村鄉沽演村,1994年外出求學后就一直留在浙江創業。2009年至2014年回村當選過兩屆村委會主任,在任期間并沒有找到內心期待的鄉村創業環境,2017年再次返回,聯合合作伙伴建立云里霧里民宿,希望把根留住,更希望為家鄉做點事。“但單打獨斗太難了。”錢鋒回憶說,“剛回來時,容易遭到排斥,因為離開家鄉十幾年,人們之間的理念差異很大。另外,民宿開在茶山上,與傳統業態之間容易產生矛盾。”
成為第一批鄉創特派員之后,錢峰與其他特派員通過鄉創基地有了互動。好多問題放在平臺上不僅會得到其他特派員和專家的幫助,而且從縣委組織部到鄉黨委都非常關心鄉創工作,常常幫助分憂解難。
“一個地方的鄉村振興機制要落地并最終收獲成果,關鍵在于將農民的利益切實保護好,只有讓農民切實受益,才能贏得他們的支持和擁護,才能讓產業在鄉村持續下去。”胡春平說,“下一步,我們會推動農民以資源入股,村集體以資產入股,農民不出錢,靠土地、靠房產入股獲得分紅。”
“今年內,清華文創院還將探索性地制訂鄉創特派員的考核標準,用考核引導鄉創特派員做更多有利于整個鄉村生態營造、社區文化營造的工作。同時還要開展調研,檢驗工作成效,征集痛點堵點,搜集需求和政策建議,不斷優化鄉創實踐。”殷秩松表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希望鄉創特派員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記者手記
從點狀振興到新老農人“共振”
從20年前福建南平首創的科技特派員,到今天出現在浮梁的鄉創特派員,都是主動的機制創新。鄉創特派員機制改變了文化振興鄉村的散點偶發式作戰模式,探索文化創意進入鄉村的制度性保障,通過機制創新,將自上而下的“自覺”與自下而上的“自發”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從自發到有組織的轉變,從零散到系統的轉變,從展示性到帶動性的轉變。
除了延續科技特派員“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體運作”的制度優勢,鄉創特派員制度中的帶動要素、發展目標、帶動主體還要根據現狀有所調整與變通。與科技人才大多在體制中的現狀不同,文化藝術創意人才、文化產業人才更多在市場中,如何讓他們從愿作為到敢作為,需要一個更適宜、更可持續的科學保障機制,讓人才放心、安心地進入農村、扎根農村。
鄉村振興的根本是產業興旺,讓綠水青山在生態和環保的前提下,以在地資源為依托,以科創和文創雙驅動,最終真正變成金山銀山,讓產業在山山水水間為老百姓創造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