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河縣韓廟鎮采荷村一處菌菇大棚內,自動化噴水設備每隔半個小時啟動一次,松軟的土壤中已經鉆出一個個圓潤可愛的菌蓋,它們白胖的身體正努力向上萌動。這是采荷村的特色農產品赤松茸,基地負責人李碩德手里的竹筐已經沉甸甸,他精心挑選個大質優的赤松茸摘下。在高效的冷鏈物流下,僅需要一天時間,這些赤松茸就會被送上“北上廣”城市家庭的餐桌。
一吃“紅利”農家菜擺上電商“貨架”
采荷村位于濟南的最北端,李碩德是土生土長的采荷村人。2018年,他響應政府號召,返鄉創業發展起了農村電商,如今經營得有聲有色。畢業于機電專業的李碩德起初對電商并不了解,但他知道家鄉的農產品種類多、質量好。特別是秋葵這一蔬菜,雖然品質好,卻賣不上價錢,只依靠傳統的銷售模式不僅銷量低,種植戶們還經常要不回貨款。
看著身邊種秋葵的親戚拿不到血汗錢,李碩德心里著急,這也是他最初想要返鄉發展電商的原因。“在2014年到2018年期間,國內農產品電商和物流已經發展得很成熟,在這之前,大家一直認為網購生鮮是不現實的。”李碩德當時就認定,這是發展農村電商的紅利期,因為無論從哪個環節來說都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條件,也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鑒。
秋葵、石磨黑麥面粉、小磨香油、野菜……這些在農家人眼中再尋常不過的食品,都被李碩德擺上了電商的“貨架”,因為他知道,在物質
生活越來越豐富的時代,綠色天然的食品對消費者來說更有吸引力。在產品包裝推廣上,李碩德定位明晰,他將目標客戶瞄準健身減肥人士和孕婦,因為這部分人對食品品質要求更高。
二吃“紅利”搶先機轉戰直播、團購對于電商來說,整個2020年是視頻直播的紅利期,然而在2019年初,李碩德已經預見了這一紅利期的到來,從那時起,他開始從平臺銷售轉向直播間銷售。
從直播到視頻創作,李碩德和村民起初都不會,但他們并沒有把這件事想得很困難,而是勇敢去嘗試。簡易的拍攝設備并不影響他們的成品效果,李碩德記得,最初他們拍攝了一條采摘秋葵的短視頻,上傳網絡后沒想到收獲了800萬次點擊量,當時還沒有在視頻平臺上開設店鋪,只能靠顧客一個個加微信下單,就算是這樣還賣了4000多單。這也是李碩德和村民們第一次嘗到視頻帶貨的甜頭。
去年,李碩德緊緊抓住直播帶貨的紅利期,在村里招募了15人的主播團隊,他們中很多都是當地村民,大家一起自創、自導、自演,拍攝了一系列反映鄉村變化和宣傳優質農產品的短視頻,產品銷量也不斷攀升。
很快李碩德發現,農產品利潤低,但推廣成本較高,他開始琢磨如何降低成本。去年下半年起,社區團購平臺興起,李碩德從直銷轉向為團購平臺大批量供貨,從而省去了推廣成本。正當幾大平臺打起價格戰時,他也沒有壓低品質,而是堅守價格底線以品質贏得口碑。
三吃“紅利”挖掘農產品附加值
“一畝地能長出多少果,那都是有數的,我們想創造更多價值。”目前,李碩德依托物聯網技術在基地建立了一套智慧農業物聯網配套系統,將農產品生態化種植、農產品電商銷售、智慧物聯網農業、村播基地集為一體。李碩德打開手機上的一個小程序,這是他們前期開發的線上系統,不僅可以直接購買原產地的新鮮蔬果,消費者還能夠實時查看基地大棚里的情況。
“實時可視不僅僅是為了讓消費者買得放心,下一步我們要依托技術建立共享農場,消費者可以租一塊地自己種植,線上就可以真實操作,比如說你點下澆水,大棚里的自動化裝備就會啟動澆水,也可以實地過來管理自己的農場。”成熟的物聯網技術能夠為傳統產業賦能,李碩德想以這種方式讓農產品來拉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人,特別是思路活躍、踏實奮進,懂得順勢而為、因勢而變的年輕人。作為“歸雁”的代表,李碩德為故鄉注入了活力,把握不同紅利期的機遇,在鄉村發展中實現了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