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冷卻條件下,其組織和性能大不相同:在35℃/S的較高冷卻速率下獲得較高的強度值,這歸因于針狀鐵素體組織沿細小的微合金化碳化物和碳氮化物析出發生高度位錯;在1.15℃/S的較慢冷卻速率下強度值隨著延性的增加而下降,這歸因于極少錯位的多邊形鐵素體組織有較大的體積百分比;冷卻速率從1.15℃/S進一步降至0.68℃/S,其間強度值幾乎不隨著冷卻速率的下降而發生變化,這顯然歸因于多邊形鐵素體顯微組織的形成。
在最慢的后冷卻速率下,在環境溫度及-40℃的檢測溫度下獲得高的沖擊韌性值,這歸因于多邊形鐵素體顯微組織的晶粒細化。在所有的后冷卻條件下發現,在環境溫度及-40℃下沖擊韌性值的變化均可以忽略不計,這歸因于此類鋼的超低碳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