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革命的浪潮,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如同信 息的海洋,不論是人們的生產、工作和學習活動、人們之間的交往,還是文化娛樂,直到日常生活,全都實現了信息化。人類的知識高速積累起來,廣播、電視、通 信、圖書資料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在迅猛發展。信息化時代信息量增長的速度之快,勢頭之猛,猶如炸彈爆炸一樣,因此,人們形象地叫“信息爆炸”。目前,全世界 每年發表各種論文500萬篇,每年出版圖書50萬種。全世界的圖書資料量每5年翻一番。全世界年平均總信息量,20世紀60年代為72萬億個符號,20世 紀70年代為232萬億個符號,20世紀80年代已達到500萬億個符號。
那么,這樣多的信息以什么方式存放呢?答案是:數字化!
大家知道,東西可以放在倉庫里,比如工廠的原料倉庫是存放鋼鐵、木材等原材料的;成品倉庫則是放置制成品機器和機器零部件的;糧食倉庫專門存放糧食;棉 花倉庫專門存放棉花;甚至每個家庭的箱箱柜柜也都可以看作是存放衣物的“倉庫”。存放信息也有“倉庫”,不過它叫數據庫。數據庫與貨物倉庫的樣子完全不一 樣,不用箱子也不用架子,而是用能記錄信息的各種介質。最常用的是磁性介質,如磁鼓、磁帶、磁盤。它們以符號形式記錄信息,也可直接記錄聲音、圖像信息。 數據庫還有使用半導體電路和光學介質存儲信息的。你們可能會想,信息時代有浩如煙海的信息,存儲信息的數據庫一定是很大很大的,其實并非如此。因為信息在 介質中的存儲密度很高,看來是個不大的介質,但它的存儲容量卻可以很大。一家大圖書館,它的書籍滿滿地裝了整幢大樓,所擁有的信息量可算不少了。但如果使 用光學介質記錄這些信息,只要書本大小的一盤就足夠了,人們可以很方便地把它裝在口袋里,隨身攜帶。想要把大量的信息分類整理好后高密度地寄存在數據庫 里,需要時再取出來,人工是無法進行的,只有通過計算機才可實現。
人類利用信息,古已有之。幾千年前的烽火臺就是傳遞戰事信息的裝 置。那時候,一旦發現敵人,就立即在烽火臺舉火為號,告訴大家馬上出征迎戰敵人。然而,大規模地有效利用信息只有在信息時代才變成現實。隨著數字化的發 展,大大小小的數據庫成了收集、處理、存儲信息的主要工具。到2000年,幾乎人類全部知識都可存儲在數據庫系統中,保證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向使用者提供任 何必需的信息。信息時代的數據庫是非常普遍的,一家圖書館就是一個大型數據庫,這樣的圖書館就成了電子圖書館;每個單位每個企業也都有自己的數據庫,存放 著本單位的所有檔案資料、技術資料和企業管理數據;各個專家系統也建立了專業數據庫;醫療系統有醫療數據庫;銀行系統有銀行數據庫;財貿系統有財貿數據 庫;文化娛樂系統有文化娛樂數據庫、音樂庫。這種文化娛樂系統的數據庫,存放著各種文娛表演、音樂舞蹈等節目,可供演出場、音樂廳以及各個家庭調用。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們的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在這個數字化給人們帶來層出不窮的新奇事物和無限希望的時代,人們對于未來充滿了鼓舞和好奇心,未來學科作為一門邊緣科學適時出現,未來學家以現實為依托,對未來的信息社會輪廓進行了勾畫。
在高度發展的信息社會中大多數人將轉入與信息有關的行業。在信息的時代里,“工作”的概念發生了變化。當你們走進工廠的,過去人所從事的那些單調乏味的 重復性工作,現在一律由自動化機器去完成,工人已經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去從事開創性的工作。就計算機程序編制人員來說吧,他們在計算機的開發應用中 始終在進行創造性的勞動。為一種新的應用編好一套程序后,就交給機器去執行了,而自己再去研究另一項更新的應用。由此可見,他們的工作是在生產信息,為人 類積累越來越多的知識。
從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的轉變并不意味著物質生產停止或變得不重要了。在信息社會的生產過程中,直接接觸物質產 品的人雖然少了,但產量、質量卻提高了。信息時代的主要勞動者是創造、貯存和傳遞信息的人。信息時代的另一特點是,信息作用顯得更突出了,知識已成為生產 力、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信息和知識成為社會變革的主要動力、價值增長的主要源泉。過去,大工業的發展是建立在資本、設備和勞動力基礎上的,這是資本 密集型生產。生產中,價值的增長靠勞動力,在企業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哪家企業資本雄厚,哪家就興旺發達。隨著信息的廣泛應用,知識和技術成為工業生產 的主要資源,決定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不再是資本和勞動力,而是信息,這樣便產生了知識密集型工業。知識密集型工業與過去的傳統工業不同, 它是在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又靠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繁榮起來。在這些工業部門中,研究費用占銷售額的比例和研究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的比 例相當高。產品更新松快,今天的新產品,過幾天就可能過時,因此勞動力主要不是用于當前的生產,而是用于科學研究、試驗、研制、技術開發等,為未來生產做 準備,以便在一二年后用新產品、新型號去更新當前還在生產和出售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