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時報》旗下調研機構《中國投資參考》對全國1500名農民工的調查顯示,這個群體2012年在商品和服務上共消費4.2萬億人民幣(合6770億美元)。這相當于印度尼西亞去年全國消費開支的1.5倍,同時比土耳其2011年全國消費開支高出23%。
藍領勞動力缺乏
這一轉變也是中國本身轉變的縮影:外需導向向內需轉型、從專注投資到擴大消費轉型、從GDP高速增長向中速轉型。上述調查顯示,生于相對富裕的20世紀90年代的外來務工者們比生于80年代、70年代的顯得更“奢侈”一些。他們會花費收入的53%在消費上,而80年代、70年代的外來務工者的消費分別為收入的47.2%和38.3%。
他們每月的大部分可自由支配的個人開支是在大眾消費品上,例如,方便面、快餐、啤酒、飲料、衣服、鞋子以及手機。盡管他們的品牌意識還處于初級階段,但隨著這一群體的收入增加,他們對國內外一些品牌的偏好正在迅速形成。這些品牌包括統一、康師傅方便面、肯德基和麥當勞快餐、諾基亞和三星手機、安踏和李寧運動服、雙匯肉類制品、雪花和青島啤酒,以及淘寶網上購物。
這個僅僅在十年前還被城市居民普遍瞧不起的群體對品牌特異性的早期摸索是值得關注的。張彤禾記錄農民工現狀的一本書《打工女孩》,描述了老板們如何覺得,工人的數量遠多于工作崗位需要,而因此對待員工有掩蓋不住的蔑視。
像張的書中所說,廣東省的制造業腹地,東莞,成千上萬的工廠彌漫著一種喬治?奧威爾小說中的氣氛:很多墻上貼著“貧窮地死去是一種罪過”、“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實踐出真知”等標語。類似地,招聘廣告也赤裸裸地寫道:“招銷售專員。能吃苦耐勞。獨生子女勿擾。”
然而,這種局面已發生逆轉。從2010年開始,藍領勞動力市場已由供給過剩轉為供給短缺,新的形勢迫使雇主學著取悅工人,并用加薪和改善福利吸引更多工人為自己工作。《中國投資參考》的數據顯示,2012年,每月的藍領崗位空缺填補率都沒有超過75%。而有媒體報道,珠海建筑工地的日薪達到250到350元(折合39-54美元),卻仍難覓農民工。隨著80后、90后第二代農民工的出現,自我權利意識的提高,面對企業的剝削和壓迫,他們選擇了“用腳投票”,在不同企業之間來回“跳槽”,形成“三角戀”的模式,導致長期有一大批農民工處在“擇業”的過程中,成為許多企業常年招不到工人的主要原因。媒體稱為“民工荒”。
勞動力市場的這種逆轉使得農民工的收入開始迅速增長。只要藍領勞動力仍然短缺,這一趨勢就不太可能改變。《中國投資參考》的數據顯示,農民工收入上漲速度超過了其他任何重要消費者群體——他們的月收入在2012年累計上漲12%,達到2995元。與之形成對照的是,過去10年里城市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9.3%。
在政府方面看來,農民工群體的消費實力對實現增長模式再平衡和推進城鎮化這兩個目標至關重要。就第一個目標而言,農民工支出在促使增長模式由過度依賴投資轉向消費拉動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55%由消費者支出貢獻,預計2013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將連續第三年超過投資。
農民工對于推進城鎮化也很關鍵。中國總理李克強已表示,城鎮化將成為中國未來10年最大內需來源。李克強計劃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農民工獲得城鎮居民身份,從而有資格在福利分配方面享受更好的待遇。而福利待遇的大幅提高,進而將促進消費支出。
盡管中國政府仍未公布戶籍制度改革的細則,但有跡象顯示,許多農民工非常樂意在城市里定居下來。前述調查顯示,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的2.2億農民工中,有1.31億人渴望成為城鎮永久居民。如果這么多人(大約相當于日本的總人口)真的在城市里定居下來,那么中國的命運在更大程度上將受他們的購買力、而非勞動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