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法人配售股票有關問題的通知》,為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上市公司(以下簡稱“三類”企業)投資股票市場掃清了政策障礙。本文就“三類”企業入市與優化財務管理關系和入市必須把握的原則作一粗淺探討,供同行們參考。
一、“三類”企業入市有助于優化財務管理
證券投資有助于“三類”企業實現其財務管理目標。證券投資主要涉及企業的營運資本管理過程。因此,“三類”企業入市必須緊緊圍繞企業的營運資本管理目標展開,確保企業理財方案與企業的整體財務目標與風險控制要求相一致。
企業營運資本的管理要求決策者作出兩類基本性決策:一是最佳流動資產與固定資產的比例關系;二是流動資產在現金、應收賬款、存貨和短期投資等組成要素之間的分配比例。入市主要目的在于完成第二類決策中的現金與證券的分配比例的確定以及證券的投資組合構筑。在充分了解企業備用現金、可控現金、自由現金三類資金用途、數額和現金流的時間安排后,我們就可以結合各種金融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收益率和到期日這四大特性,選擇適當的金融資產,構筑符合企業需要的證券投資組合。
對于備用現金部分的資金,我們主要考慮其安全性和流動性,因此,國債、中央企業債(中短期)和國債回購是主要的投資品種。
對于可控現金部分,如用于股利、稅收繳納支付的現金,這部分資金的支出時間和數額基本確定,企業甚至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這些資金對流動性要求相對較低,因此更強調盈利性,因而高信用等級的企業債、新股申購、新股配售、保守型的指數基金是較合適的投資品種。
對于自由現金部分,由于企業在未來可預見的較長時間內并不需要變現,因此對這部分資金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最低,作為補償,企業往往要求這部分資金投資于收益率較高的證券,例如股票二級市場、成長型基金,此外,企業還可以在券商的協助下,利用這部分資金配售高成長的新上市公司股票,以戰略投資者這種最規范的方式,進入行業壁壘頗大的高科技行業。
二、現階段的“三類”企業入市政策限制了其優化財務管理的功能
為避免對證券市場沖擊與風險傳遞,管理層對“三類”企業開放投資證券市場大門采取謹慎態度,以漸進方式進行。對于“三類”企業而言,目前的政策限制了其優化財務管理的功能的發揮。
1、投資二級市場6個月限制。盡管持股時間不少于6個月是出于避免炒作、防范風險考慮,但是令投資操作難度陡增。因為證券投資者除了考慮企業基本面,即承受被投資企業特有風險外(這種風險稱可分散風險或非系統風險,可通過分散投資來化解),市場風險(也稱系統風險,或不可分散風險它不能通過多角化投資來分散)的存在使投資決策仍可能失敗,而且令風險更難控制。尤其是現階段我國的證券市場還是一個相對投機的市場,在市場機制不健全的條件下,流動性的人為降低、持股期限控制使風險與投資收益不對稱。缺乏流動性的代價是投資價值大打折扣,并且使有價證券作為現金等價物的高變現能力無法實現。
2、風險控制機制不健全。無論是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還是“三類”企業作為投資者本身,在國有資本參與到證券市場投資的風險評估防范機制建立上仍是相對滯后,一方面長期從事產業經營的國企缺乏金融投資方面人才;另一方面權責利分配問題并沒有一個清晰模式,一旦出現虧損怎么辦?誰負責?這類問題沒解決,企業不可能放心投入,國有資本安全性也無法得到保障。對證券市場風險必須有深刻認識,投資股市僅是解決閑散資金的投資渠道,提高資金運用效益。若將之當作提高企業業績法寶,靠“炒股”賺錢只能是本末倒置行為,上市公司業績還得主要領先主營業務創造,投資股市對整體業績提升將十分有限。所以,必須明確賦予“三類”企業投資證券市場權利是現代企業應具備的一種基本經營權,不必過分強調或提高其對業績的作用,更不要認為允許國企入市是為其“輸血”、送利潤、脫貧解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