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仍然將企業作為“黑箱”,產業內企業是同質的,企業戰略的選擇取決于企業與外部力量的外部位勢,未來企業的內部成長和自身力量的變化并不是現在企業制定戰略所考慮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波特在《競爭優勢》中做了一定的修訂,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干企業內部相互關聯的活動,但從邏輯上,這是第二位的。
(2)波特是以產業作為研究對象。企業在進入一個新產業時,首先是根據產業的結構吸引力選擇一個產業;然后,在競爭者理性的前提假設下,對其戰略作一個合理判斷后制定一個進入戰略;最后,進行戰略性投資,購買所需的資產,整合企業內部活動,參與競爭。因此,用該理論指導企業,很容易誘導企業進入一些看似利潤高、但缺乏經驗或與自身競爭優勢毫不相關的產業,進行無關聯的多元化戰略。而進入80年代后期后,出現的事實卻是大量的企業開始“回歸主業”。一些實證顯示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利潤差距并不比產業間的利潤差異小,在沒有吸引力的產業中可以存在利潤水平很高的企業,而在吸引力很高的產業,也有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