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隊伍先后深入漳州市南靖縣科嶺革命舊址與仙嶺蘇維埃政權誕生地,通過重走紅色足跡、追溯歷史記憶、訪談基層干部、挖掘革命故事等形式,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感受老區變遷,并將水產專業視角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切實激發愛黨愛國情懷與投身鄉村振興的使命擔當。
一、科嶺烽火:在革命根據地觸摸信仰力量
科嶺革命舊址地處南靖、永定、龍巖、漳平四縣邊區核心腹地,是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巖永靖革命根據地核心區域,完整保存著紅軍街、軍政委員會舊址、烈士陵園等歷史印記。作為閩西蘇區戰略支點,這里曾為紅軍游擊戰爭、反“圍剿”斗爭提供重要支撐,如今已列為省級重點革命遺址、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所承載的科嶺精神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坐標。在科嶺的實踐中,紅色教育實踐深深激蕩著隊員們的愛國情懷。黨校課堂里,校長關于農民暴動與游擊戰爭的講述,讓我們讀懂了先輩們的愛國擔當;烈士陵園內,致敬革命先烈的獻花儀式,堅定了我們的愛國主義信念;重走紅軍小道,“紅軍一碗水”的故事映照出先輩“心中有民、心中有國”的赤子心;舊址展館中,文物與圖片訴說著軍民共御外敵的歷史,點燃了我們投身強國復興建設的熾熱之情。
二、仙嶺新篇:在蘇維埃故土見證時代變遷
作為南靖首個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仙嶺村的汀漳古道、蘇維埃政府舊址等紅色地標,至今仍留存著歷史的溫度。當年在這里點燃的革命火種,歷經歲月淬煉,已化作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
實踐隊員們沿著汀漳古道的青石臺階拾級而上,頂石、摔馬坡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革命先輩的熱血。踏入蘇維埃政府舊址紀念館,泛黃的文件、斑駁的武器、珍貴的照片,串聯起從革命斗爭到綠色發展的百年奮斗史詩,讓大家深刻體會到革命先輩對愛國信念的執著堅守。
專訪村支書時,隊員們更深刻認識到“紅+綠”融合發展的深刻內涵。修繕古道、打造景區、興建研學基地,一系列舉措讓沉睡的紅色資源重煥生機;培育九尺毛桃等特色產業,構建起 “紅色教育+綠色消費”的良性循環——游客在紅色景點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也能以消費助力村民增收致富,讓精神傳承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
三、薪火相傳:以水產青年實踐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在閩西實踐中,我們循著先輩足跡,完成了一場直抵人心的愛國教育。南靖青石古道上,每塊石板都低語崢嶸過往;撫過帶故事的磚瓦,聽著震撼往事,先輩為信念熱血擔當震顫靈魂,讓愛國真理深植心間。
這場實踐,既是對紅色歷史的深度探尋,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家國對話。走進仙嶺村生態養殖基地,現代化產業的蓬勃生機撲面而來;漫步于鄉村振興的沃土,時代發展的巨變令人心潮澎湃。從革命年代的浴血奮戰,到新時代鄉村建設的日新月異,我們親眼見證著黨帶領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也讓“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從抽象的概念化作了可觸可感的認知。
作為水產專業的學子,我們當將這份深刻感悟熔鑄成前行的動力。在理論學習中淬煉理想信念,把愛國熱忱注入專業知識的深耕細研;深入鄉村肌理,用水產養殖技術與生態智慧,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青春動能。當顯微鏡下的觀察轉化為池塘里的豐產,我們愈發懂得:愛國主義教育絕非形式之舉,而是要將愛黨愛國的赤誠,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自覺,讓每一滴汗水都澆灌出報國的花果。
未來,我們將攜著實踐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持續從歷史長河中打撈奮進養分,以專業知識為筆、以報國熱忱為墨,在服務社會、助力發展的征程上,既做躬身田疇的實踐者,也做薪火相傳的接力者,用青春的腳步丈量大地,用奮斗的姿態踐行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書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愛國華章。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