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在宋代曾是一個很有影響陶瓷產地是中國最先進的瓷窯之一,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名窯分布圖上就有德州窯,許多陶瓷專著中也提到宋代德州窯。宋代德州窯屬磁州窯以燒制當時最具先進水平的釉上彩(紅綠彩),也就是宋加彩而聞名于世,中國釉上彩始于宋代也是當時最先進的陶瓷種類,兼燒絞胎及刻、印、劃花及白地黑彩、花瓷器,并燒制黑陶。
本次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隊分別對于德州非遺項目紅綠彩和黑陶做了調查研究。
彩釉走龍蛇,講人間瓷話
“德州窯紅綠彩”屬于釉上陶瓷彩繪,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金時期 ,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開創了中國釉上陶瓷彩繪的先河,為之后的古彩、斗彩等奠定基礎,同時它也見證了中原文明和草原文化的融合。它因德州運河而興,因此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德州窯紅綠彩瓷器紅、綠對比強烈,色彩明快鮮亮,藝術特色大俗大雅,文化底蘊豐腴深厚。
7月15日上午,隊員們來到德州宋窯紅綠彩博物館,非遺技藝傳承人李老師熱情地帶領隊員參觀博物館。造型獨特多樣的瓷器作品吸引了大批游客駐足觀賞,這便是被稱為“歷史的彩虹”的宋窯紅綠彩的魅力。
李老師隨后帶領隊員們進到紅綠彩上色工作室,介紹德州宋窯紅綠彩屬于陶瓷釉上彩繪,是在已經燒成瓷的瓷器上面,運用紅彩、黑彩進行紋飾填涂,施黃彩和黑彩為輔助,然后再入窯以800攝氏度的低溫進行燒制,屬于二次燒成。
隊員們還參觀了拉胚和瓷器燒制的工作間,里面擺滿了等待燒制的瓷坯,拉坯師傅還向隊員們介紹了燒瓷的機器并稱需要時間和精力付諸才能換得精美瓷器。

圖為瓷美人系列展品。
如今,德州的匠人們在守正中不斷創新,融入國潮風、陶瓷雕塑、浮雕等多種元素,讓紅綠彩這門傳承千年的手工技藝再次“出圈”。

圖為德州宋窯紅綠彩陶瓷作品。
“德州宋窯紅綠彩”非遺技藝現有兩名市級非遺傳承人。其中傳承人劉鴻飛老師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后,將多種陶瓷技藝、創作方式融入到德州窯紅綠彩瓷的研發中,帶領團隊不斷創新。
樂見于年輕血液和高學歷人才的不斷加入,博物館內的匠人們表示將會不遺余力地去投入與呵護年輕人的新想法,新改變,新作為。工作人員也將彩繪上色的過程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傳播到網絡平臺,借助這種形式讓非遺文化不再束之高閣,而是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極大激發更多年輕人的興趣。

圖為初高中學生學習制瓷。

圖為實踐隊員與非遺傳承人李老師合影。
德州黑陶是中國黑陶的一種,古老的傳統制陶技藝,因出土于山東省德州市而得名。中國黑陶距今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德州黑陶德州陶器起源于龍山文化。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汶口——龍山文化。
古代先民崇拜黑色,黑陶中的蛋殼陶為當時最高規制的祭祀用禮器。
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后,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黑陶作為陶藝奇葩,有著古老而悠久的歷史,上可追溯到早在父系氏族著名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約有四五千年。
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在齊魯北大地上,一批年輕的德州藝人,在黑陶沉寂了幾千年之后,經過多方挖掘和整理,采用京杭運河兩岸的紅膠泥作原料,用傳統的手工輪制成型,使“龍山文化”在德州復活,德州市黑陶研究所應運而生。 德州是現代中國黑陶的發源地,是古代陶瓷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河運千年,手造萬物。黑陶不只是歷史教科書上帶過的一筆,更是一個文明興盛的標志。黑陶是龍山文化的代表文物,是手工技藝發展一定水平的表現,代表了古人審美意識的出現和對手工藝品的追求。
懷著敬畏之心,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非遺探查”社會實踐小組隊員于7月15日來到德州市德城區梁子黑陶博物館進行社會實踐,探索黑陶的傳承、創新以及發展情況。
據館內講解員介紹,館內人員借助抖音平臺傳播黑陶展品展出消息,或發布黑陶鑒賞視頻,期以吸引更多的人發現黑陶的美。銷售渠道近幾年也由線下轉變為線上、線下相結合。
隊員們積極關注非遺現狀,現在人們對非遺的關注度提高了,但非遺產品的銷量還是不太好,黑陶的銷售對象還是以企業和政府單位為主,普通人購買的不多。或許正昂貴的價格阻礙了黑陶產品面向大眾,使之無法走進尋常百姓家。梁子黑陶正在積極創新,開發實用性產品如茶具,筆筒等,價格也親民。同時,在黑陶花紋圖案上也緊跟時代潮流,將卡通人物、“十九大報告”等現代元素融入其中,拉近非遺與大眾的距離。由于創新轉變剛開始,效果還不明顯,期待未來梁子黑陶能成功進入大眾視野。
德州黑陶也作為大國外交的禮品被送出國門,走向世界。這足以證明德州黑陶具有極高的觀賞性。

圖為博物館內展品

圖為社會實踐隊員觀察展品
德州地方在如今基礎上深入挖掘德州市非遺資源,進一步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開拓思路,創新發展,逐漸調整和完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類別、結構,形成以國家級和省級名錄為重點,市級名錄分布合理,縣級名錄基礎良好的健康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