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談中實踐隊員們了解到:早年間,竹編產業發展興旺,竹籃、竹凳、竹筐等日用品各處常見。但隨著時代與技術發展,竹制品逐漸被塑料、不銹鋼制品替代,傳統手藝面臨失傳。鄒紅老師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提出過各項解決方案:“我們團隊針對這些問題,將竹編改為花籃等創意手工制品,既可以在餐桌上使用也可以用來裝飾或收藏。”正是團隊的大膽創新與持之以恒,為竹編工藝打開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2月12日上午,實踐隊員又來到老石家梨膏糖的線下門店,與老石家梨膏糖傳承人周老師進行交流采訪。在參觀梨膏糖工廠制作工藝的過程中,實踐隊員了解到目前梨膏糖制作工廠主要以臨時員工為主,長期工及技術性人才較少;梨膏糖的制作原料中不含任何的添加劑,手工與機器共同制作,質量高,口感好。這份卓越更是來源于生產師傅們的精益求精與鍥而不舍。
一座城的故事,來源于幾代人的傳承。老石家梨膏糖傳承至今已是第四代,享譽珠城多年。團隊成員在參觀調研的同時,也一邊品嘗非遺美味,一邊舉起相機記錄過程,希望以自己的力量為非遺文化宣傳做出一份貢獻。
“創新與轉化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傳承”正如每一位傳承人所言,充分利用技術所長,乘上時代列車,才能實現對非遺文化的傳承發揚。相信在未來將有更多年輕人走進非遺行業,在政策幫扶與科技支持下,實現產業興、文化興、鄉村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