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八天社會實踐活動悄然流逝,手指在鍵盤上敲敲打打,寫下我點點滴滴的記憶。今年的夏天酷熱依舊,今年的雷雨急驟如夕。然而,這個夏天,我們卻肩負著不同的使命,擁有著更多姿多彩的經歷,也收獲了不一樣的感動。
為積極響應學校關于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給自己一次走出校園,接觸社會、鍛煉自我的機會,我報名參加“啟仰”三下鄉隊伍面試,順利通過并有幸成為宣傳組其中一員。
經過精心的準備與細致的商討之后,我們來到了祖國大陸的最南端——湛江市徐聞縣角尾鄉的放坡村。我們本次活動的目的是助力鞏固拓展放坡村脫貧攻堅成果,宣傳分享鄉村振興典范村落。在活動期間,我受益匪淺,收獲良多,同時也對鄉村振興戰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放坡村主要是以旅游產業為主,漁業、鹽業、農業為輔,形成以“珊瑚”為主線,以民宿為突破口,以此來推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沒有實地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主要走訪當地的一些領導、村民以及一些為助力放坡村振興出力的青年。從聊天訪談中,我感受到了放坡村從“0”到“1”的這個發展過程實屬不易。
放坡村位于中國大陸的最南端,所以又被稱為“南極村”。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其擁有國家級的珊瑚館,放坡村可謂是自帶流量,吸引了不少的游客,這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旅游這條產業鏈同時也帶動了民宿的發展。當地的民宿各具特色,記得當時我們住在其中一家名為“海角四號珊瑚民宿”。而“海角”一詞似乎表達了“希望天涯海角的人來到這里,能有一處落腳之地”的含義。單單是名字,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溫馨。
村里最早的一間民宿,是由一群藝術家共同打造的,所以稱為藝術家部落。這間民宿外觀優美,建筑獨特,面朝大海,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打卡。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沒有那些青年才干的堅持與付出,就沒有南極村今時今日的發展。他們靠著虔誠的信仰,秉承著“硬件不夠那就以服務勝人”的原則,成功俘獲一批游客的心。他們的艱辛與付出,造就了今天的南極村。隨著放坡村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以及一間間的民宿拔地而起,這里的旅游業正一步步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出發之前,我就聽聞南極村的景色美不勝數。來到實地感受之后,果然不虛此行。陣陣海風夾帶著特有的清新與濕潤,迎面撲來,帶走了我所有的疲勞。聽著海浪拍打在海灘的聲音,仿佛感受了一次大自然版本的ASMR。天色漸暗,落日熔金,極目遠眺,歸鳥盤旋在海面上,翅膀仿佛掠過晚霞。這正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船遠帆,緩緩歸來,來自大陸最南端的海景,真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前人煮海為鹽,后人營造鹽田,徐聞的鹽業也是當地鄉村振興的一大產業之一。鹽工們在曬鹽工作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曬鹽的十二道古法,稱為“雷州半島生態海鹽十二道古法曬制技藝”。為確保曬制出來的鹽的質量,他們的有著復雜的曬鹽工藝和嚴格的曬鹽流程。我們去到鹽田里時,看見鹽民正在將已經曬制好的鹽裝進袋子里。烈日當空,鹽民本來就黝黑的皮膚被曬得通紅。鹽工們對鹽田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于書本;古人留給后代的生存智慧,難以取之于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老百姓的心,才會真切感受到鹽業的艱辛,收獲的喜悅,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地植入祖國的沃土?粗麄兤D辛工作的背影,十二道古法的精湛工藝仿佛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此次調研活動我被分到宣傳組,所有的調研成果都需要通過我們制作推文、撰寫新聞稿等方式宣傳推廣出去,所以我深知宣傳組責任重大。我也明白團隊成員之間需要默契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這次的活動需要制作的推文很多,因此我要不斷總結,不斷學習,努力提升制作推文的速度和質量。
通過此次鄉村振興的實踐活動,使我即開闊了視野,又增長了才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只有真正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并從中汲取知識、增強能力,才能在今后面對挑戰及遇到挫折時,用自己在實踐活動中掌握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去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契合點,而那些只注重理論,忽視實踐的人,是很難經得起社會考驗,也不可能有長遠發展的。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了解、交流過程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與這次活動,讓我感觸很深刻。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不僅要掌握好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了解社會發展、磨練自身,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才能更好地投身、服務于社會。只有到走進基層,到實踐中去,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和國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才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正確之路。
一路的艱辛與汗水,收獲與微笑,然而我們的學習之路才剛剛開始。新的考驗和抉擇要奮斗不息、砥礪前行,不要讓我們年輕的歲月里留下太多遺憾!
圖為“啟仰”成員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陳家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