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云霧藏起來天上星,那就讓地上的燈火代替。一個空白的本子加一支描繪鄉村的筆,裝進青春的行囊,這是我能想到的最不辜負夏天的浪漫事情。以“啟航探尋角尾鄉,仰首追尋振興夢”為主題的三下鄉實踐活動,不僅僅讓我們有機會一起奔向角尾鄉,走進角尾鄉觀察,看海天一色,走特色鄉道,品淳樸風情,悟振興之理,也讓我們感受到美食滿滿、嗨皮的暖心伙伴氛圍。
伴隨著漸濃的夏意,感受著熾熱的陽光,歷經臺風的洗禮后,在2022年7月4日開啟了下鄉的旅程。一輛普通的中巴,承載著19個人的滿腔熱血,一路開往角尾鄉放坡村。吹溫熱的風,賞沿途的景,可以看到從市—縣—鄉鎮的道路建設風貌。汽車緩緩駛入放坡村,獨具特色的街景,一群老人躺在漁網床上談笑風生的人文風情,懷揣著激動的心情,中國大陸最南端,我們來了!
在這段三下鄉的過程里,我收獲到了:
一、團隊的作用
下鄉的初始階段,我們調研組的開會密度較高,會議持續性較長,且工作效率達不到預期效果,對宣傳組和后勤組的工作開展帶來一定程度上的被動性和延遲性。但他們并沒有太多的怨言,進行內部調整,配合著我們的工作。
原本我以為各組只負責各組的工作內容,但其實并不然,每組的工作是有連接性的,后勤組每天都需要去市場購買物資,看到的是早晨放坡村的市井情景;宣傳組也會有外出采景的活動,用鏡頭探索放坡村的“秘密”。他們可以為我們提供不同角度下收獲的資源信息,也為我們的調研工作開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選擇。在后續下鄉的階段,三個組雖各司其職,但我們是一個具有共同目標的團隊,相互之間理解與包容,互相配合與協調工作,促使我們的下鄉活動順利完成。時間不長,但使我真正地感受到團隊凝聚力的力量以及重要性,只有認同,才能認為這是“我們”的事。
二、能力的提升
就我自己來說,作為調研組成員,比較深刻能感受到整個下鄉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機遇與挑戰的沖擊下,乘風破浪順利完成下鄉,我們堅信:已經很南了,不會再“難”了。
剛開始下鄉時,我們組對于調研的主題方向不明確,整體沒有形成一致清晰明確的思路,同時根據當地交通出行以及疫情管控的實際情況,原有的調研行程安排計劃實地進行的難度很大,也需要做出適宜的調整。這也是我們在調研過程中遇到的難點之一。熬“最長”的夜,想“數不盡”的方案。經過幾輪頭腦風暴之后,就鎖定圍繞放坡村為調研重點后,又遇到了新的困難點:一是如何設計主線與支線活動;二是每天的調研成果在推文上怎么呈現出來;三是作為大學生群體如何創新設計思維推動鄉村振興。在我看來,這三個是下鄉調研全過程最難解決的重難點了。最開始的階段,我還是處于很迷茫的狀態,對工作認知有欠缺,所呈現的效果不太好,在推動工作進程上比較僵化。調整過后,就開始找到適應模式。
我幫助完成了調研組的方案,在下鄉的過程中也主要是負責前期資料調查;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訪談提綱的編制等工作。這些工作關系到下鄉隊友的最基本問題,是下鄉活動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文獻分析工作的重要性使我在工作的過程中力求做到認真細致,對于一些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也積極地去尋求解決方法,為隊伍提供新的思考方式。過濾前期互聯網上收集到的信息,在此基礎上,依據自己想取得的資料,列出想要訪談的問題,這項工作看似很簡單,實則也不易。剛開始觀點輸出不是很到位,后續熟悉整個流程后,使我學習到了要保持好奇心的積極心態去驅動產生我的提問,同時要注意與對方的互動性。
身為一名調研人,不單單只是通過線上資料查詢去了解當地的鄉村振興的發展,更要從當地不同的群體中,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當地的鄉村振興落實推進成效如何,他們為此做出的奉獻與收獲是達到怎樣的效果呢。在每天的調研活動,都能得到很多信息,我特別是能夠理解到“以偏概全”這個詞。在這“在背后默默勤勞”的八天里,我遇到了實際情況與方案有所出入的情況,尤其是在溝通方面,在下鄉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技巧,運用效果不太明顯。在第一次與當地小販進行溝通時,一上來提出的問題太過于直接,與對方沒有建立起信任感,整個對話過程持續時間很短,也沒有得到太多有利的信息點。在第二次溝通時,就有了不同的效果展示,抓住客流量少的時機,在對方給予回答后,自己也要及時有效的提出回復。更多的是在訪談過程中領悟到,要有意識地清楚自己是參與者。
三、樹立回報社會意識
就我自身而言,若沒有這一次下鄉的契機所在,平時也沒有過多的去關注鄉村發展的詳情內容。在前期資料的準備工作中,我先是從旅客的角度入手,探索“南極村”概念下的旅游開發資源,以及其他旅客對于當地的旅游業的評價。然后逐漸深入了解“鄉村振興”、“三農政策”等,深入學習鄉村振興政策解讀,資本與產業下鄉實踐探索,同類型鄉村振興的成功實踐案例,鄉村基層治理與鄉風文明,特色產業營銷與新媒體傳播等理論知識,輔助理解放坡村的鄉村振興發展規劃。
每個人的視覺關注點都不同,各自以第一視角去發現村容村貌、產業建設等細節點,實現價值驅動,為團隊發掘有價值的研究方向。在走村的過程中,有一個地方讓我印象很深刻——阿Sir咖啡屋,它是集基層矛盾調解中心、游客網紅打卡點、文化產業生活館、新媒介宣傳陣地、社會治理示范點為一體的多功能服務綜合體。這里還售賣文創產品和特色飲料,同時也是人才驛站接待訪客的窗口。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咖啡店,竟可以有那么多的寶藏用途。我感到很驚訝,鄉村基層治理可以變得有深度有情懷有溫度。
在鄉村與“返鄉青年”的雙向奔赴下,愈發可以看到青年創業帶動就業的趨勢傾向,由個體帶動群體。通過對話萍子姐姐和漁人小志,了解到他們的創業經歷,不同的發展路徑,歸于同一個鄉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時代“返鄉寶藏青年”,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把“世界”帶進鄉村;化熱愛為激情,助鄉村走出“瓶頸”。用行動擔好青年責任,實現自我價值,青年群體變得更酷,更有力量。
四、感悟實踐意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下鄉活動促使我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只有走進鄉村,才能切實了解鄉村。例如常提及的中國大陸最南端“南極村”,但它在地圖上是沒有具體的標識,通過走訪才發現它其實是一個概念村,將湛江市徐聞縣角尾鄉的放坡村、北插遼村以及新仔村三個村統稱為南極村。
一場短暫的民宿交流過程,除了了解民宿從創建到起步發展的艱難過程經歷外,他們這第一批創業者在面臨當地的資源不突出、專業人才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等重重困難下,有過歡樂,有過淚水,但不放棄,依舊保持著心中的信仰,腳下有力量,堅持做自己熱愛且終身難忘的事,用自身行動詮釋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理念,我被他們堅持不懈精神所撼動,這堂實踐課受益匪淺。
五、收獲友誼
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年級、專業、部門,相互之間在此前不太熟識,有緣相聚于此,結識一群優秀積極的小伙伴,一起完成一場有趣的下鄉經歷。以我的宿舍為例,具有調研、宣傳、后勤三個組別的成員,下鄉期間由于大家各自的工作調性不同,作息時間也有所不同,但我們相處融洽,慢慢磨合,相互理解與包容,發揮了互助互愛的精神,也在下鄉結束后依舊保持著良好的聯系,收獲了一段可貴的友誼。
雖然每天都走了很多路,大家也沒有放棄,一起最大限度地發掘潛能,天天都像在翻拍《老友記》。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認識許多人,大家的表現對我而言有著巨大的學習價值。在此次調研中,我也看到了我的不足之處,下一個夏天,要再勇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