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鄉村光影,展青春擔當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研團隊首先以村落為單位進行走訪,以期記錄鄉村的整體風貌。調研之旅的第一站來到了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圩洋村,團隊成員挨家挨戶上門訪談并來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戶進行今年的早收,在與當地村民的交流中深刻地了解了村落傳統農業發展的困局和鄉村建設的老齡化困境。與此大不相同的是調研之旅的第二站,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調研成員來到鄭陸鎮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學習鄉村環境整治知識并親自參與體驗當地特產翠冠梨直播銷售、打包、郵遞的全過程,真正體會到電商平臺發展給鄉村農業注入的新鮮活力。

筑數字基石,揚興農之帆
盡管融入鄉村生活并進行觀察記錄并非易事,調研團隊始終信念如槃,擼起袖子加油干。團隊在學習中發現江蘇村落發展千姿百態,但農業仍位居大多數鄉村發展的首位。因此,團隊圍繞鄉村農業生產和銷售環節的數字手段運用情況進行探訪。
第一,針對農業生產情況,實踐團隊來到昆山市巴城鎮高標準糧油生產基地、連云港市灌南縣和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聯合社區。團隊成員在糧油生產基地體驗智能水稻田管理,參與糧食生產入庫工作;在灌南縣參觀現代化規模生豬養殖場,學習使用智能設備進行日常養殖管理,充分感受規模化、智能化管理帶來的巨大影響;在永寧青蝦養殖園觀察生態化改造的水塘及遍布產業園的數字化設備,感受數字化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及其為鄉村帶來的深刻變革。

在實踐團隊完成在江蘇地區的實踐學習后,成員們對自己的學習體驗進行總結匯報,一致認為:發展農業一要加快轉變經營方式;二要充分搭乘現代技術;三要善治,全面建設鄉村為農業發展、產業興旺提供依托。
抓典型范本,匯百家之長
管中窺豹無法掌握全貌,為進一步了解數字經濟應用于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實際情況,實踐團隊在以江蘇省為主調研地區的基礎上,選擇數字化建設優秀范本河北省保定市孫家莊、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以及云南省昆明市尋甸縣作為此次專業性調研的輔助樣本,并根據實地走訪情況對各地數字化建設進行進一步分析。團隊成員在調研學習后對掌握的資料進行整理匯報。首先,河北省孫家莊地區借助自身丘陵區地理特點,因地制宜充分開發荒山,引入太陽能發電處理技術,將電量并入國家電網,作為當地重要產業之一;農業生產方面,主要以果樹種植為主,采用“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將高校研究成果實際運用種植過程中,并采用數字化監測和恒溫控制系統,對農產品進行精準記錄,將可持續發展落到實處。

通過江蘇的實踐活動和全國各地區的調查性活動,團隊整合對比后得出結論:當前數字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方面主要著力于農業產業建設,依托數字技術構成產銷經濟鏈條。但縱觀所有調研樣本,傳統農業基本仍處于生產環節的首位,數字產業通常起為輔助。為緊跟時代發展和鄉村建設需要,要加快產業發展轉變步伐,為經濟發展和產業品牌打造提供依托。
獻青春力量,做時代新人
每一次實踐調研學習都是一份特別的收獲。在為期將近兩個月的活動過程中,團隊成員真正融入鄉村,每一場采訪記錄,每一次參觀學習,每一天動手勞作,每一篇心得報告都將成為實踐團隊更好地捕捉鄉村實時動態、繼續鄉村振興研究之路的寶貴經歷和珍貴財富。

實踐出真知,真理又不斷推動實踐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的重要精神,深入鄉村,用雙腳丈量大地,貢獻青春力量;發揮學科優勢,用知識回報社會,展現青春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