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以“紅色文化”為主線,目的是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中浸潤紅色精神,厚植愛黨愛國情懷。課程圍繞“長征”“榜樣”“紅詩”“紅歌”四個核心詞,設計四節特色課程。
“漫游地圖,回望長征”
作為本次活動的第一節紅色課程,為呈現更好的課堂效果,赤言隊文教組的負責人王茵琳指出:“長征課堂需要結合長征的路線地圖,以新穎有趣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程主講人以此為借鑒,設計課程以毛主席的紅色詩詞《七律·長征》為導入,以長征地圖為索引,并結合文學作品《飛奪瀘定橋》以及大量歷史記載、文物遺跡等,為學生講述紅軍長征的路線、長征路上的重要歷史事件與紅軍長征的歷史價值,旨在以愛國主義情感為紐帶,帶領學生跨越時空壁障,體會“長征路”的跨時代意義。
“同學們,大家對于這節長征課有什么感想呀?”學生們紛紛在課堂留言區分享自己的感受:信仰、傳承、致敬......言語雖簡單精煉,但其中體現的是學生真摯且堅定的愛國情懷。
為進一步深化同學們對于新時代長征路的認識,赤言隊特別開展了“長征路上繪初心”紅色活動。同學們積極參與課后活動,將長征精神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將當代青年的紅色基因篆刻在漫漫長征路上。文字、圖畫、視頻、音頻......同學們用自己獨特的解法,展現著自己心中的“長征路”。

(學生活動作品)
“瞻仰先輩,尋跡榜樣”
星星中學所在地河源市被稱為“中國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在這片沐浴著英雄光輝的紅色土地上,留下了許多英雄先烈的故事。課程主講人首先以央視節目《榜樣》中來自社會各界的榜樣人物為導入,力圖讓學生在感受多樣人物的同時,正確界定榜樣這一概念,樹立正確的榜樣觀。緊接著,主講人主要圍繞革命前輩、道德模范、抗疫先鋒等和平縣榜樣人物、榜樣群體,通過圖文結合形式設置真實生動的情景,帶領同學們設身處地感受榜樣人物的力量。
在共同分享自己身邊的榜樣人物這一環節時,主講人先行分享了秦夢凡警官冒著生命危險助力防疫工作的事跡。隨后,同學們有感而發聊起了自己身邊的榜樣事跡,有的為大家介紹自己身邊努力為他人服務的社區工作者,有的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姑姑奔赴抗疫前線的故事。課堂上,同學們的熱烈分享,表達了自己對于榜樣的認知,同時也表明了向學習榜樣的決心。
“品讀紅詩,禮贊百年”
紅色革命詩詞承載著先輩的赤誠精神,品讀紅詩是體會紅色精神,學習紅色歷史的重要途徑。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課程主講人特意選取極具代表性的《七律·長征》為課程重點,與同學們一起品讀紅詩,感悟黨的百年歲月。主講人首先帶領同學們學習如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并引導同學們飽含感情地進行誦讀。同學們在掌握朗誦詩歌的基本要領的同時,也更加直觀地體會到詩歌蘊含的情感氣魄。緊接著,主講人通過對紅詩內容逐詞逐句進行分析,一步步帶領著同學們感受長征的艱險與勝利在望的喜悅,潛移默化中增強其愛國意識與使命感。
在課程結束后,主講人帶領星星中學的學生們開展了“三行情詩獻給黨”的課后活動,同學們用自己飽含情感的語言,展現著自己心中所崇敬的黨。三行情詩,紙短情長。新時代青年學子將在新征程中書寫更為光輝燦爛的篇章,將青春之力賦予民族復興的夢想之流。
“唱響紅歌,照耀赤心”
為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紅歌,課程主講人由定義講起,簡要地為同學們介紹了紅歌這一概念及其特點。隨后,主講人帶領學生系統性學習紅歌《唱支山歌給黨聽》;首先主講人為同學們簡單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幫助同學們建立這首歌的初印象;之后主講人播放紅歌音頻,與同學們一同完整聆聽一遍演唱者的歌聲:“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聆聽結束,主講人帶著同學們進行片段式練習、分組練習,最終集體共同匯報演唱。
紅色資源是培育新時代好少年的沃土,紅色血脈是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種。赤言隊結合實踐地情況,深入挖掘紅色資源、革命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從歷史、理論、實踐等多個維度講解紅色文化,以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發揮好紅色文化以文育人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