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情懷扎根處,和美鄉村共筑時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據了解,2023年5月資源縣中峰鎮大莊田村入選“2023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擬推薦名單”,為深入探尋該村美麗休閑鄉村的建設現狀,汲取其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優秀發展經驗,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宜和美鄉村小分隊”前往此次社會實踐調研的第二站——廣西資源縣中峰鎮大莊田村。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宜居有初感。碧波蕩漾,青山起伏,微風拂過,送來遠處田間的陣陣果香,漫步在綠水青山之間,“山清水秀”,是大莊田村帶給我的第一印象。依托特色,綜合發展,這里是“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該村主要依托中峰發展成熟的紅提產業,以“田園風光畫廊,綠色休閑天堂”為主題,“休閑康養、生態旅游、現代農業”為核心,美麗資江貫穿整個田園綜合體。產業興旺,四季飄香,這里自發展以來榮譽不斷。該村于2009年、2018年前后被授予“廣西紅提村”、自治區級示范區“廣西丹霞紅提產業核心示范區”的稱號。

圖為團隊成員所攝大莊田村“丹霞紅提產業示范區”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可以創造一個奇跡,宜業現活力。“美景共科技一色”,是大莊田村帶給我的第二個印象。松木棧道穿園而過,是又一道的美麗風景線,也是資源科技特派員紅提產業科普知識的宣傳長廊。該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產業技術新發展,建立了葡萄新品種示范基地,全部采用水肥一體化、限根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同時該村秉持專人專事的理念,設有“廣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示范基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實習實踐場所”的專門技術培訓基地,且有林業局派專人到基地定期進行技術培訓,集葡萄新品種、新技術展示、新型農民技術培訓、農業休閑采摘觀光于一體。每走到長廊的一處,我對于農業發展中科技的力量的體會就又多一分。我想,大莊田村如今迸發出的勃勃生機,正是源于這一項又一項嚴謹的產業技術要求。
田野蘊香,風月琳瑯,鄉土情懷扎根處。陽光下田野里葡萄閃爍著的每一處晶瑩,都滋潤著情懷,豐盈著生命,這是大莊田村給我的第三個印象。穿過長廊,我們拜訪了大莊田村的村黨委王副書記,在訪談中我也從中切身體會到了他對本村的熱愛。初見王副書記,他正垂首于辦公之中,沒有發覺我們這群拜訪者的到來,在他身后的墻面上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紅字。隨后,我們說明來意,他當即說道:“走吧,我先帶你們看一看我們的村子”。一路上,我們沿著騎行綠道繞村而行,王副書記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本村的發展歷程:

圖為大莊田村村委王副書記向團隊成員介紹本村的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歷經十載,處處見援手,處處顯真情。早在2012年,本村就開啟了葡萄的種植,其間無論是來自國家和政府為后盾——“廣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示范基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實習實踐場所”專門技術培訓基地的建設支撐,2022年大莊田村被確定為鄉村振興重點村的持續關注;還是由內而外的合力支持——對內2022年該村成立了村民理事會,在特色產業用地規劃落實過程中,調解群眾糾紛,對外獲得了粵桂協作資金支持,深圳市南山區與廣西資源縣的共同合作。
放眼當下,成果初顯,方興日盛。特色產業成果落實方式與時俱進,開辟了線上銷售新渠道騰訊公司主動與本村聯系,初步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本村建成電商直播銷售公司,拓寬銷售渠道和范圍;本村黨政機關有組織部負責專門的宣發,利用媒體,設立官方公眾微信號和抖音賬號,對外進行宣傳,擴大受眾范圍。 未來打算進一步數字化發展本村的特色產業,尋求校企合作,拓寬宣傳渠道;依托本村的田園風光以及周圍的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打造系列旅游精品路線,未來預利用本村的自然資源,打造原生態沙洲公園以及“樹屋”等相關旅游產業。
青山綠水果香,彩墻明燈晴空,和美鄉村共筑時。自古以來,“和”是中華文明的追求,農業追求和順,家庭追求和睦,國家追求和諧,世界追求和平;與美麗鄉村相比,“和美”鄉村是對鄉村建設內涵進一步豐富與拓展,強調鄉村塑形與鑄魂并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一路走來,不論是初入大莊田村時“山清水秀”的第一眼驚艷,還是長廊的“美景共科技一色”的第二眼獨特,“和美”的氣息早已縈繞其中。此后,跟隨著王副書記的步伐,我們深入至村民的居住環境,“和美”的氣息愈加濃郁:繪有紅提、獼猴桃等特色產業產品的彩墻,基本的娛樂健身設施,家家戶戶設有的垃圾桶,道路兩旁整齊矗立的太陽能路燈,妙趣橫生的新村規民約……這些都是大莊田村自身對“和美”的獨特注腳,彰顯著大莊田村以“”和的理念貫穿始終,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確保農村人心向善、穩定安寧,從而走向鄉村之“美”。

圖為團隊成員與大莊田村村委干部在村委會前的合影。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離不開國家與政府的強勁支持,更離不開來自鄉村自身所特有的鄉土情懷的堅韌基礎。這需要我們同心戮力,充分挖掘優秀的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以和為貴的行為規范,將“和”文化融入到鄉村建設中去,為鄉村建設注入活的靈魂,各美其美,向美而行。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