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多說,啟程“伊犁”。我們這些團隊成員來自全國各地,來自不同的民族,我們始終認為我們身上有著相同的血脈,令人自豪的血脈。今天我們要去見到的也是我們的家人之一——新疆維吾爾族。
熱鬧的廣場上,整齊劃一的舞姿,都在吸引著我們這些實踐團隊的成員的目光。新疆舞或許不如一些現代舞抓人眼球,但新疆舞的舞步十分協調流暢,每個動作都帶著充沛的能量。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在大方的展示自己的美。廣場上的人群人聲鼎沸,歡聲笑語,我們也加入進去了,照著“老師”的模樣跳著自己的舞步,展示著自信的美。

圖為伊犁廣場舞現場 任思瑋 攝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個家,但當我們團隊來到維吾爾族同學的家里拜訪的時候,沒有尷尬,沒有不耐煩,有的只有伯伯的熱情招待與侃侃而談。我看到墻壁上面裝飾了一些色彩鮮艷的民俗畫,還有一扇精致的“吉祥”門簾。這些細節展現出了維吾爾族特有的耐心與勤勞。在交談中,我學習了許多關于維吾爾族的文化和民族習俗。我們一起聽了音樂,嘗了美食,交流了彼此的文化。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拜訪當地同學家,采訪老人 任思瑋 攝
我們還去參觀了同學所在的社區,我發現伊犁地區的社區生活和當地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連。在社區活動中,我看到了許多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例如在社區活動中廣場舞的表演、打板子等。這些傳統文化對維護當地社區的凝聚力和和諧起著重要作用。

圖為團隊成員走訪社區,與工作人員合影 任思瑋 攝
最后我們去了“巴扎”,維吾爾語意為集市。新疆古時候就是絲綢之路的中段,所以巴扎遍布伊犁各地。在步行街上,不僅有玲瓏滿目的商品,還有趣味十足的手工飾品,有街邊吆喝的小商小販,也有十里飄香的新疆美食,都體現了新疆大巴扎近十五年的發展成果。我喜歡這里玲瓏滿目的商品,更喜歡維吾爾族的異族風情。這一次我們社會實踐團隊看到了新疆人的熱烈自信,看到了維吾爾人的熱情好客,看到了民族團結下的社會進步,還看到了新時代下的繁華景象。時代在進步,期待“凈壇使者”再一次收拾好包裹,邁向下一個目的地。

圖為團隊成員游玩當地步行街,購買商品 任思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