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隊員們觀摩“海韻如意”的制作 通訊員 邵明陽 供圖
歲月往復,匠心筑夢循著琉璃與打磨鉆摩擦的聲音,我們來到第一間工作室,只見一座如意在師傅手中也變得玲瓏起來。這是2018年青島上合峰會的一件國禮,名為“海韻如意”,以多色琉璃為原材,采用膠蠟鑄造法生產制作,以會議所在地青島的海元素為基調,將浪花演變為中國傳統的吉祥物——如意。如此創意不禁讓我感慨,琉璃洗盡鉛華、樸實典雅,可以晶瑩剔透、純凈無暇,也可以色彩斑斕、熠熠生輝。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使琉璃之光折射出悠遠文明的霞光、創作者的情思,還有琉璃本真的神韻。

圖為師傅在制作琉璃葫蘆 通訊員 邵明陽 供圖
我們在實踐時采訪了一位女師傅,20年前學做琉璃是一個熱門工作,學生們下學后就跟著師傅學這門手藝謀生。琉璃工藝品的成品率并不高,復雜一些的工藝品成品率只有30%,也就是說三件中只有一件成功。并且所有的工藝品都必須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有停頓。復雜的工藝品有時需要八個小時,那么師傅就要不吃不喝不停歇地干足八個小時,還不一定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這對于師傅的毅力、耐力,定力都是極大的考驗。20年如一日,年少時燙傷的疤痕還清晰可見,20年如一日,是經得住高溫枯燥的考驗,守得云開見月明。專注于心,心無旁騖,追求極致,致力鉆研,這就是匠人精神。所以值得珍藏的不是琉璃作品,而是制作琉璃的這一份手藝。

圖為實踐隊員們采訪師傅 通訊員 邵明陽 供圖
守正創新,數字助力然而靜止自守的文化只會淪為一潭死水,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我們的文化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走向世界。作為美術院校的實踐基地,每年都有學生來到工坊完成畢業設計,這樣一來,工坊的作品不只局限于傳統的瓶瓶罐罐,更因為青年創新的融入而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們依靠工坊完成作品,工坊更需要年輕人的創意來創新發展,所以雙方是互惠互利,互相需要的。這更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信息化的時代,伴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西冶工坊也開設了自己的直播間,招納青年團隊通過媒體渠道創新宣傳琉璃文化,讓更多人“看見”了博山琉璃,了解了琉璃,感受到琉璃乃至傳統非遺文化之美,走出去才能引進來。在數字化時代,非遺傳承渠道的數字化、科技化趨勢日益明顯,不僅提升了非遺的社會能見度,也幫很多非遺產品打開了市場,抖音發布的《2023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該平臺上非遺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94%,在該平臺上購買非遺產品的消費者數量為上一年的1.62倍。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發布的66個國家非遺工坊經典案例所涉及的65個非遺項目都利用網絡平臺打開了銷路。

圖為工作人員為實踐隊員們介紹國禮琉璃 通訊員 邵明陽 供圖
守初心,憑一方心靈凈土安于世;傳匠心,盛一葉堅守之韻贈流年;爭創新,借一代欣欣芳華尚可期。以深厚的文化為底色,才有今日的異彩紛呈,當我們驕傲地向世人展現中國風采,文化正是后盾。在當今社會,熱愛傳統非遺文化的青年人,總是捧著一顆純粹的真心,秉承傳承的信念與使命,以一技之長守護底蘊,展現魅力,傳遞華夏精神。青山百代,仍蔭后人,文化自信、創新賡續,締造全新發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