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是中國傳統(tǒng)古老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為探尋陶藝產業(yè)對山東省聊城市王莊村的經濟帶動作用,7月12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濃“農”深情,“鄉(xiāng)”約振興實踐團走進王莊村陶藝作坊,在陶藝非遺繼承人王立河老師的帶領下,一起感受一場傳統(tǒng)陶藝文化的熏陶洗禮。
一塊黃河淤泥,是怎么做成各種各樣的陶制品的呢?在王立河老先生手中便可以千變萬化,妙手生花。王立河老師是山東省聊城市開發(fā)區(qū)北城街道王莊村的村民,也是傳承陶技制作,并將其發(fā)揚光大的為數不多的傳承人之一,同時他也是聊城市最早的一批非遺傳承人。王立河老師的祖祖輩輩都在做陶土制品,到他這里已經是第五代了,從小就耳濡目染的王立河老師23歲就能做出一手漂亮的陶藝品。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王立河老師開始接觸蛐蛐罐,經過他經過反復嘗試、苦心鉆研,潛心研究數十年,從普通光面蛐蛐罐到有浮雕以及針刺造型,終于成就了個人品牌。他做的蛐蛐罐不僅流行國內,有些還漂洋過海到了國外。
跟隨著王立河老師的腳步,我們踏進了陶藝作坊,里面四處擺放著各種工具,王立河老師便為我們講解陶藝的制作流程。先將黃河淤泥放在干凈的地方晾曬干,再放在水缸或者水桶內泡開,邊泡邊來回攪拌成泥漿。隨后用一百目的篩子過濾,留下細到一百目的細泥將面揉好到軟硬適中就可以拉胚造型了。半成品還要進行晾曬至七成干再修型,晾干后就可以進窯燒制。王立河老師說,從前燒制陶器,爐溫全憑經驗觀察爐火,現在傳統(tǒng)陶窖已經用上現代化的溫度傳感器了。繁冗復雜的工藝下造就了流傳千里的經典陶器,這其中是何等的堅守初心,世代傳承呢?王立河老師一直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燒制技藝,努力將聊城陶制工藝品發(fā)揚光大。近年來王立河老師也有意發(fā)展品牌概念,參加國內外博覽會,爭取為聊城陶制工藝品獲取到更大的市場,讓更多人了解到聊城的陶制技藝,也是希望更多人能來關注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還記得王立河老師在回答我們問題時說過的一句話,“現在肯苦心學陶藝的人不多了,這門非遺不能斷,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接觸、學習陶藝,好好地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作為后人,我們理應接手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繼承中發(fā)展,將陶制工藝品的產業(yè)鏈做大做強,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爭取打開陶藝品市場,把陶藝品轉化為有活力、有價值的文化產品,積極改良燒制工藝,同時大力推動以陶藝為核心的現代文化創(chuàng)新產業(yè),以陶藝產業(yè)鏈為跳板,帶動農村經濟發(fā)展,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民俗文化產業(yè)的的傳播需要將人文、科技等元素融入其中,其形式也會越多越多,著力提升其商業(yè)價值、文化價值,這將會給鄉(xiāng)村振興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黃河泥土生白玉,魯聊蟲盆變黃金。”黃河泥土將在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手里變成更多絢麗多彩的陶器,相信經過一代代手藝人的精心澆灌,定能讓陶藝產業(yè)蓬勃發(fā)展。此次陶藝作坊之旅,讓我們切身體會了陶藝這種美妙的藝術,這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充滿人文情懷的、充滿文化底蘊的藝術形式。陶土成器情意盛,匠心獨運妙可言。千錘百煉方有色,世代相承永流傳。陶藝產業(yè)飛速發(fā)展將使鄉(xiāng)村振興這顆大樹枝繁葉茂,成功的種子飄向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