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了解到關于抗戰時期許多人的真實事跡時,我們不禁為他們的精神感到深深地敬佩。紅嫂之鄉,沂蒙大地上,可歌可泣的故事數不勝數:母送子、妻送郎上戰場;明德英老人乳汁救母;沂蒙大姐李桂芳帶領32名婦女一字排開架起了“人橋”。陳毅元帥曾深情的感嘆:“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的人,她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了解完這些故事,我們明白了為什么軍民一家親,明白了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的吃苦耐勞,為國奉獻的精神。領略沂蒙精神,做紅色文化傳承人,把她們的故事,她們的精神傳承下去。
其次,我們青年一代,應該做到知史愛國,知史愛黨,堅定信念跟黨走。俗話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不能讓這些英烈紅色鮮血白流,不能在娛樂至死的亂流中迷失。我們更應該積極學習黨的歷史,了解黨的歷史,深刻體會黨的光輝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是帶領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黨。我們要堅定不移的跟黨走。當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回眸,追思那段浸透著血與火的崢嶸歲月,仍然感受到那種超越時空的強大力量和永恒價值。歷史無言,精神不朽。我們要付諸實踐,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學好自己的知識,跟隨黨的腳步去服務人民,服務大眾。保持黨的本色,弘揚沂蒙精神。銘記歷史,砥礪奮進。
最后,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我們感受到青山無語,豐碑永存,昔日金戈鐵馬英雄地,今日已成為我們紅色教育大講堂。實踐則是受教育的最好方式,通過這次實踐,我們懂得在學通弄懂上下功夫,發揮黨的優良傳統、優良品質,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昂揚精神。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應用到實際中才有意義、有價值,杜絕形式主義,為學而學。通過新興的信息化網絡,把革命文化相關內容以多種形式進行傳承。作為新時代的媒體人,我們更應該推崇革命文化,而不是盲目跟風去炒作,塑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我們應當繼承先烈遺志,續革命精神,在復興征途上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而不能沉迷于網絡,一味的享樂,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先輩們流盡了鮮血帶來了今天的安寧,他們展現出的革命精神像一盞盞明燈,照亮民族奮斗、解放的道路。浸透無數英雄兒女的熱血。不可戰勝的承諾,鐫刻在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豐碑里。我們怎能不努力奮斗?
實踐活動的展開,在一定程度上響應了黨的二十大的號召,培養了實踐隊同學的團結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實踐隊成員自身為了實踐活動能夠順利展開自主學習了許多紅色知識、了解到更多紅色精神和黨團意識,這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一件好事。通過此次活動,同學們更加認識到紅色思想、黨團意識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在許許多多的人的心里。同時,在本次活動中的實踐,使得新一輩的青年也在傳承紅色精神,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紅色精神的踐行者、傳承者、發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