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時,在初夏有些許悶熱的氣浪裹挾下,我們走進了丘山小院。目光所及,盡是非遺技術組成的工藝品,再看便是清雅瑩潤的賀蘭石,以及曾有高山流水之音的古琴。我的手想輕撫宣紙上刺繡絲線的脈絡,想用指節一觸賀蘭石“肌膚”的冰涼,也想指腹撥弄一下那古琴落了微塵的琴弦,卻又在觸及的剎那收了手——因著看原鄉工匠溢滿自豪與贊美的講述著非遺,我好怕,這輕輕一碰,便驚擾了這沉默卻又磅礴的歷史長河。我們聽老師講非遺的歷史,賀蘭石的寓意,也聽他們說人們代代相傳的傳承,新時代不曾落后的創新,所有人透著暖色的光影看了歷史,看了未來,再踏出門時,熱與浮躁仿佛不及周身,看丘山小院的大門,只覺得所有非遺傳承人聚集處定當都如此生機磅礴,在新都市里能戒了焦躁,卻又隨著歷史向前走,不曾停止腳步,只留一捧清茶香。
我與實踐團的伙伴們在丘山小院里受益頗豐,轉眼跟著實踐團的腳步來到了寧夏銀川蘆花洲小學。
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支教,我們先對鄉村小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對鄉村來說,教育既承載著傳播知識、塑造文明鄉風的功能,更為鄉村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撐,在鄉村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這所小學缺少的是副課專業的老師,導致老師身兼多職的情況出現,孩子們的課后輔導時間不固定而變化,課后輔導課程相比于城市學校也更難開展。和實踐團的其他伙伴對視,我們都看見對方眼里或多或少的難受,以及早已料到的無奈。在很多城市里逃不掉的課后輔導和課外特長班,在蘆花洲仿佛沒了身影,看著那些對學識充滿渴望卻又懵懂無知的雙眼,不禁想著自己是不是從來未曾好好珍惜生來就有的教育資源。
![]() |
圖為孩子們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中國青年網通訊員馬玥攝。
這些天真又勇敢的靈魂,我們痛恨與厭煩的疫情在他們心中是大家一起努力就定能度過的難關,哪怕僅僅只是通過游戲知曉了編程,尚且不知具體編程為何物,但是仍然會抱有一腔熱血,把編程作為自己的夢想。他們對于人生是那樣的熱情而無畏,就算知之甚少,也愿意懷抱夢想一直熱忱。
![]() |
這次實踐活動結束了,螢燭山海實踐團旨在鼓勵孩子們不要因為只能拘泥在鄉村的小地方而就失意,而是讓他們去沉下心來探索思考,鄉村的孩子也可以用他們獨特的認知,向我們展示他們的世界。我們記錄孩子們的純真善良并傳播出去,這份純真也是我們這個社會所缺少的。我們想借此機會來能夠豐富孩子們的生活,若是他們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對于實踐團來說便是最大的意義。看著他們因為我們帶去不多的知識而雀躍,我便募的想到了非遺傳承的老師們對我們敘述的那些“故事”,突然覺得,或許知識就是這樣口口相傳。“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增輝日月”,我們希望讓這些孩子們知道,望不盡的田野外,有一座座高樓聳立,希望這些淳樸的靈魂敢于背上行囊,在原野里奔跑下去,遇見他們的星辰大海。